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余映潮:湖北市荆州市教科院
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有容量,即教学的内容要丰富、要丰厚。比如,用45分钟教学一首七绝古诗,是教学中司空见惯的事。这样的课容量不足,磨来磨去就是20个字或28个字。如果在教材处理上多斟酌一下,就能够在一节课中进行“诗词两首”或“古诗三首”的教学,使课堂教学的容量充沛起来。
养成在教学设计中关注“内容丰厚”的习惯,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收获大有好处,而且对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有重要作用,使我们多研究教材的利用,多想方法设计精到的活动等。
让课堂教学的容量丰厚起来,方法与途径还是比较多的。
比如,更好地发掘课文本身的教学资源,对课文或课文片段进行多角度的反复利用,形成线条丰富的课堂训练活动。以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第1段“立春过后……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品读教学为例。
运用“一段N练”的方法,让学生在这个段中“走”上五个回合:
1.朗读并认读识记8个短语。
2.将课文划分为两个层次,说明这样划分的道理。
3.赏析语言,品析段中四字短语的表现力。
4.说明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5.当堂背诵此段。
这里全是货真价实的训练,有足够力度与深度,表现出课文被充分利用、教学容量丰富的特点。
比如,加强对《短文两篇》《外国诗二首》《杜甫诗二首》之类课文的教学设计研究,增加、提高教学的密度。以人教版七下《古代诗歌五首》为例。
这一课共有《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五首诗,教学中可以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如将《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作为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它们都有“登临诗”的特点;将《望岳》《游山西村》放在一起,在一个课时之中从“情趣”的角度进行比较阅读;将《己亥杂诗》与另外的古诗“配伍”,领会古诗中的哲理之妙。
比如,运用联读、比读等扩展阅读的手法,利用教材之内或之外的教学资源,增加篇幅较短或内容简单易懂的课文教学的容量。余光中《乡愁》的“诗歌联读”教学,在导入、背景介绍、乡愁诗知识讲析之后,先教学席慕蓉的《乡愁》,作为情感铺垫;接着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展开朗读训练、背诵训练、品析训练;最后教学台湾诗人非马的《醉汉》或于右任的《望大陆》。这样,一个课时之中,以余光中的诗为主要内容,进行三首乡愁诗的教学,彼此映衬烘托,相得益彰。
比如,增加课文知识教学的密度,密度的增加相当于容量的增加。教师在教学之中,顺势渗透知识教学,是一种教学技巧,也是教学有实力的表现。以《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为例。
将一个美妙的知识点落实到教学之中:用喻之妙:
《济南的冬天》基本上是每段一喻,以小喻大:“小摇篮”“带水纹的花衣”“水墨画”“蓝水晶”。比如: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这种美句集合的教学,密度、厚度不言而喻。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映潮|好课的设计:丰,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