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古代诗歌

高考试题分析‖2025年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

 

[总体分析]

本试题选取北宋王安石的七律《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作为阅读材料。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其生平事迹广为人知,他的诗《登飞来峰》、词《桂枝香·金陵怀古》、散文《答司马谏议书》入选统编语文教材。该诗题目较长,但不难理解。首先,题目告诉了读者“元珍以诗送绿石砚”这一事实,而“所谓玉堂新样者”七字则是对绿石砚的补充说明,综合起来解释,就是元珍送给作者一块被称作“玉堂新样”的石砚,即从精英文人荟萃的翰林院流行开来的时新式样的石砚,与这份礼物一同送来的,还有元珍写给作者的一首诗。

元珍是丁宝臣的字。丁宝臣是北宋前期的知名文人,与欧阳修、王安石都结有深厚的友谊,欧阳修的七律名篇《戏答元珍》就是与他的唱和之作。王安石大约是在庆历七年(1047年)与丁宝臣相识的,当时王安石26岁,任鄞县知县,丁宝臣37岁,任剡县知县,两人欣赏彼此的能力与才华,对未来也充满希冀。但此后不久丁宝臣就遭受了仕途上的重大挫折,皇祐四年(1052年),广西侬智高起兵反叛,时任端州知州的丁宝臣弃城逃跑,受到贬谪处分。虽然欧阳修、王安石等人都为丁宝臣作过辩解,但这一事件还是成为了笼罩在丁宝臣身上的阴影,影响终生。治平四年(1067年)丁宝臣病卒,年仅57岁。欧阳修为他撰写了墓表、祭文,王安石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丁宝臣送给王安石的“绿石砚”应该就是产于端州(今广东肇庆)的端砚,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在宋代极为流行,肇庆至今还流传着“包公掷砚”的故事。

[试题材料]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①新样者

王安石

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②绿石镌。

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

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还与故人袍色③似,论心于此亦同坚。

[注]①玉堂:宋代称翰林院为玉堂。②蛮溪:指南方的溪流。③袍色:官袍的颜色。古时低级官员袍服为青绿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头没有多加铺垫,而是开门见山,直接书写所咏之物。

B.诗人从样式、材料产地以及材质等方面,对绿石砚加以鉴赏。

C.朋友馈赠的绿石砚以及随砚附送的诗作,都令诗人心存感念。

D.石砚出自瘴雾之地,看起来水渍斑斑,但洗后就变得鲜亮了。

[参考答案]D

[考查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学习任务群5要求“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学业质量水平4中要求“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本题即考查考生对诗歌写作手法、思想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理解与把握。

[试题分析]

A项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结构安排是诗歌艺术技巧的重要方面,何时在诗歌中点明主题则是诗人安排诗歌结构的匠心。有的作品纡徐婉转,极尽铺陈,直到气氛发展到一定程度,诗歌主题方才呈现,如李白的名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就是如此。也有不作铺垫,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的,比如王安石的这首诗。诗歌首联直接从绿石砚写起,下面的赏鉴、感谢、叹惋、称颂等感情均是围绕这一事物展开。故A项正确。

B项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诗歌开篇第一句“玉堂新样世争传”首先从石砚的样式写起,这也是石砚最为突出的特色,本诗的题目中已有体现。这一新样式首创于上层文人聚集的馆阁,逐渐流行,成为了备受追捧的时尚样式。除样式别致之外,石砚还有其他的难得之处,制造它所需要的材料不仅质地优良,而且产地偏远,很是难得。首联下句“蛮溪”“绿石”二词写的正是材料产地和材质。故B项正确。

C项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本诗是对朋友赠送礼物的酬答,第一读者就是朋友本人,因此感谢之情必不可少。表达对收到礼物的感谢一定要表示对礼物的喜欢,这种感情在诗的首联对石砚的鉴赏中已有所表现,颔联“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则更深一步。石砚本身已足够美好,但对于接受者也就是诗人本人来说,意义更是非凡,因为诗人从来没有拥有过这样奇特的物品,今日拜友人之赐意外获得,更何况伴随礼物共同到来的还有友人的一篇佳作呢!诗人没有很直白地表达感谢之情,一个简单的“愧”字就包含了万千意蕴。故C项正确。

D项仍然分析诗歌的内容。诗的颈联返回头来描写石砚,这一次的着眼点在石砚的色泽。“瘴雾”即瘴气,本指南部、西南部地区山林间湿热蒸发容易致病之气,后来在使用中,“致病”的含义逐渐淡化,一般用来泛指南方蒸腾闷热的气候。本诗中称制砚的石材“久埋瘴雾”,正是因为产自如此湿润的环境,石材制成砚台之后仿佛也还是湿润的。王安石这里要表达的是,石砚看起来晶莹清亮、鲜活灵动。这样晶莹的石砚再用清水冲洗一下,就会越发青翠欲滴、色泽鲜亮。也就是说,诗中所谓的“看犹湿”,是由于石砚的晶莹而造成的一种视觉感受,与表示积于物体表面痕迹意思的“水渍”一词无关。因此D项的表述不符合诗意,是答案项。

16.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①尾联两句以砚喻人。

②由石砚的绿色联想到友人官位低微,暗含惋惜;

③继而赞美友人的节操坚贞不移,一如石砚的质地坚硬纯正。

[考查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4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在阅读和表达交流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能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论述相关的文化现象和观念”。本题以此为依据,考查考生在基本理解古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正确分析诗歌谋篇结构及情感脉络,准确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试题分析]

尾联上句承袭颈联对颜色的关注,由石砚而起,却又跳脱出石砚,诗人联想到友人官服的颜色,也即联想到友人当下的身份。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所谓“满朝朱紫贵”,服青或服绿的官员则意味着还没有进入朝廷官僚体系的核心圈子,地位相对要低一些。唐宋诗词中“青衫”“绿袍”一类的词语经常出现,无一不与穿衣人的身份相关,如考生所熟悉的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上册课文)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就是在强调白居易自己的贬谪之身,与序言中“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的说法呼应,唯其如此,白居易才会觉得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丁宝臣在向王安石赠送石砚时,大概率是在端州知州任上,虽然是一州的最高长官,但据王安石《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丁君墓志铭》记载,此时他的官阶不过是太常博士,从七品上,袍色正与石砚相似。王安石对这位故友是非常欣赏的,丁宝臣人到中年仍沉居下僚,不能不令王安石感叹惋惜。走笔至此,诗人的关注点已经不仅停留在石砚之上了,而是把石砚与送砚的友人联系到了一起,顺理成章,尾联下句又从石砚的“坚”联想到友人的“心”。这里的“心”可理解为“心志、节操”,称之为如石之坚,是对友人高尚品质的热情赞美。

[试题亮点]

本题以诗歌的结尾作为考查点,用意在于提升考生对诗歌艺术境界的体悟。古人将好的诗歌结尾比喻为“豹尾”,即是要求诗歌的结尾响亮,且留有余韵。

古代诗人对于诗歌结尾用心颇多,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古代诗歌艺术技巧增加了丰富的内容。诸如首尾呼应、事断意贯等,都是诗歌作结时的常用办法,就本诗而言,则采用了宕开一笔、推开作结的方法。推开作结可以是跳过一步,暂时终止对当下的言说,以作者的思考与想象再造诗境,从而提升诗歌的艺术境界。全诗的前六句都是针对友人赠砚这一事实展开,无论是对石砚的鉴赏称道,还是对友人的感谢之情都是如此,进入尾联则有一个以砚喻人的跳跃,这一联的内容与上文似断实连,“故人袍色”所隐指的友人空怀才干却不甚得志的状况,与石砚本身并没有特别密切的联系,是因为诗人对友人怀有的深厚感情,才引发了诗人这样的联想。如果说上文表现的两人之间的情感还只是在感谢的层面,这里的联想则体现了诗人的惋惜与同情,使得诗歌整体的情感内涵进一步丰富。但还不止于此,诗人从石砚颜色上发现了它与友人之间的联系,那就不妨碍他再进一步,继续在其他方面有所发现,于是就有了尾联的下句“论心于此亦同坚”。石砚还拥有另外一个特质,即质地坚硬,“义心如石屹不转,死节如石确不移”,在传统语境中,坚硬的石头是比喻人心志节操坚定不移的常用意象,由石砚的这一特质,对友人品质的赞美自然水到渠成。诗人惋惜友人的怀才不遇,钦佩友人不肯与世俗妥协、不肯随波逐流的情操,诗歌的情感抒发至此达到高潮,全诗也在这样的强音中结束。这个结尾充分体现了诗人谋篇布局的匠心,诗人对于友人复杂的情感在此升华,表达诗人发自内心的惋惜之情和精神层面的肯定与赞赏,出于意料之外,但仍在情理之中。学习古代诗歌,收获可以是多方面的,既可以从思想内容上受到感染,神接古人,实现文化精神的传递,也可以从艺术手法上体悟古代诗人高超的写作手法,领悟几千年中国语言艺术的优美与精微。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试题分析‖2025年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