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人物和事迹的诗歌。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表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抒发年过半百、功业无成的苦恼。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1
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字样。
1.2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1.3
写作特点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①结构:临古地一一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②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一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③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
④语言:含蓄蕴藉。
⑤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
⑥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⑦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⑧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1.4
艺术特征
①怀古“点”的相对统一。
既然是怀古诗,诗人的抒怀的情感必须有一个触发点,也就是说,怀古诗中一般都会出现一处(件)让诗人产生联想的“点”。
这些“点”既可以是某处遗迹,也可以是遗迹旁的景或物,还可以是由遗迹联想起的历史事件,还可以是某个历史人物。
②怀古形式的相对统一。
从怀古形式的角度看,一般怀古诗都会选择“物是人非”或“物的盛衰变迁”这两种对比的模式。
从物是人非的角度看,诗人往往选取的是遗迹旁的景或物,将穿越时空依然存在的景或物和诗人当世已然不存或残存的遗迹进行对比,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关照,抒发出时空更替的兴亡之感。
从物的盛衰变迁的角度看,诗人往往将着眼点关注在遗迹本身,由遗迹现实的衰败联想到遗迹当年的繁盛,两相对比,进而抒发时空沧桑之感。
③蕴涵的情感趋向的相对统一。
诗歌的终极目的都是抒发情感,怀古诗在抒发情感的趋向性上也表现了相对的统一,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寄托个人境遇。二是借古讽今,忧国伤时。三是感慨人世无常。
2咏物诗
2.
咏物诗的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方法上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常有以物象为题或“咏(题、赠、赞)+物象”的标题标志。
2.2
内容特点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如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2.3
分析角度
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
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也就是要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2.4
分析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3
写景诗
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 “登高必作赋”, 所以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发展到唐代,有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写景诗在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3.1
内容范围
一般为描写山川草木、小桥流水、田园风光的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3.2
写法特点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3
分析重点
景物特征;
3.4
表达的情感
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恬淡闲适),或借景表达自己对人事的感慨(孤寂凄凉)。
3.5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3.6
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一般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写景诗。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者动静结合。
这类诗在抒情上常常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景象雄奇阔大——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情怀;景象清幽——恬淡闲适;景象优美——热爱、喜悦; 景象凄清——哀伤、痛苦。
4
战争诗
战争诗,是指以边塞和战争为题材的诗。最早的战争诗在《诗经》中就出现了,不过那是写官方视角下的战争,所以辞采华美,气势宏大。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晋升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寄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4.1
形式标志
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 《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4.2
基本主题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4.3
分析重点
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是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5
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 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5.1
行旅诗
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5.2
闺怨诗
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
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的喝望,对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6
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钱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6.1
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6.2
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态;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6.3
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鉴赏指要,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