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朋友推荐笔者看最近十分火爆的电视剧《繁花》。其中一位还说:你最好去看上海话版本的,那才叫原汁原味。本来我是不看电视肥皂剧滴,这句话还真挑战了笔者的兴趣。要知道,难倒了绝大多数北方同胞的上海话,还真难不倒写者。随后呢陆陆续续看了几集,我就是属于能听得懂,但说不出上海话的那种人。
《繁花》播出后,一片哗然,赞美不绝,好评如潮。这并不奇怪。一个认真的导演,加上一群一流的演员,重金投入、精心制作,全力以赴、一丝不苟,十年磨一剑打造出来的作品肯定是好的。
一、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永恒话题。本尼迪克逊•安德森的名著《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就是代表。其实民族认同、地域排斥直到祖籍、门第之争,无论中外,无处不在。至于用文艺作品来表达和宣泄这种情绪,更是再常见不过的一类普遍现象。
如果说《繁花》强调的是老上海情结,也可以说是一九四九年建国以后,内地居民移居香港人们的情结,那么前些年的《老炮儿》等许多影视作品,寄托的则是北京城八旗后裔的情结,《芳华》是文工团情结。各有各的目标人群和文化氛围。
然而引起思考的一点不同之处在于:《繁花》对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社会状况的理解和诠释,并不完全苟同。对于我们这些经历了从改革开放起起落落的一代人来说,觉得有点不是那么回事。所以,“繁花并不是每一个人的繁花”。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并非简单的认同感的缺失。王家卫导演的认真和艺术水准无可挑剔,问题是对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如何认识和理解,每个人理解千人千面。上海滩的三十年代味道,市场经济的喧嚣,八十年代的依稀回声,似乎导演很艺术地搅合一起。这倒真是有点与众不同,比国内不堪入目侮辱智商的肥皂剧、古装剧、穿越剧的水准不知高了不少。
二、怀旧情结
上海,是中国很特殊的一个地方。甚至可以说,上海曾经是中国最特殊的一个地方。它曾经非常地风光,所以呢,凡是上海人,几乎人人都有一种特殊感、优越感、拽的不行,高人一等。倘若熟知历史真相的人,就能洞若观火。也就会知道他们的这种感觉是从哪里来的。更知道,他们的这种感觉其实不大靠得住。
《繁花》的主题是什么?就是怀旧。不无炫耀的怀旧、超级凡尔赛的怀旧。但实际上,上海滩的历史变迁很短,短的和华厦五千年、中国三千年的历史无法比拟。而《繁花》的小说作者、电视编剧并没有能找出它最值得怀旧的东西。所以,他们就编造出了爷叔这样一个人物,90岁高龄,扫地僧似的存在,作为怀旧的依托。但无论如何,他们的这种怀旧,牵强附会,是没有什么历史根基的。
上海没有什么故事的,但是历史和政制选择了上海。上海也没有海,洋山港那都是舟山的地盘。可能正因为是一张白纸,更容易渲染而已。上海没有什么上海人,以前要么是本地人,要么是宁波绍兴苏北人,乃至全国各地人,现在更加如此。许文强的《上海滩》也不是说上海人,而是指闯上海的外地人。
机遇使然,让上海站在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枢纽位置上。在很长时间内,上海的工业产值一直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最高时甚至占二分之一。但是,绝大多数上海作家并不懂其中的根本缘由。他们写出来的往往都是浑浑噩噩任历史潮流摆布的上海小市民自吹自擂、自娱自乐,或自怨自艾的小家子气精致优雅的生活。这往往就是大上海、小时代的悲喜剧。所以,上海永远差那么点王者的浩荡大气。它永远成不了皇城,或者永远只能当魔都。永远和帝都无缘。
三、近代史实
上海它只有近代史。上海滩的崛起,厘清头绪,就只有三个原因,或者叫着三个机遇。第一,时间机遇;第二,空间机遇;第三,人间机遇。
所谓时间机遇:就是上海正好遭遇了人类历史上、以及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历史机遇大翻篇。就是人类和中国,正好要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翻篇。抚往追昔,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而上海开埠史始于1843年。仅仅比中国近代史晚了三年。历史上海滩的开埠,就是鸦片战争失败的结果。就是清政府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结果。
所谓空间机遇,就是上海正好在中国此时此刻,被点中、被选中、被专门挑选出来担任了枢纽空间。什么枢纽?就是历史翻篇、社会转型的枢纽呀!清政府和英国政府签定的《南京条约》,主要条款就是清王朝向英国割让香港岛屿和开放五口通商。“五口”的最后一个,就是上海滩。其它四个则是广州、厦门、福州和宁波。这五个口岸中,最没有文化底蕴和历史包袱的,就是上海。所以,它也就成了最成功的枢纽。真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民族危难上海兴。上海就这样一路狂奔地崛起了。笔者觉得,南粤毗邻香港也有这个特点。王家卫五岁就离开了上海,在上海呆的时间不长。许多人说,他拍出来的不完全像是上海,这点说的很对。王家卫他正好去的是香港。所以,《繁花》中所有不像上海的地方,特别是他导演打造出来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其实都是那时香港的影子。香港在那时,也正好担任了枢纽的角色。
所谓人间机遇,就是从开埠以来,在这个地方,几乎所有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最重要的人物,从孙逸仙、常凯申到李德胜等等,以及囊括了所有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重磅的政制、军事、经济和文化组织,都曾经登上了它的舞台。迄今为止,暂时还没出现能够把握这种人间机遇的大文豪大作家,毕竟思想升华,想想这些就很不容易。
四、时代风口
总之,就是这样,上海乘着历史的大风口命中注定地狂飙式起飞了。但是,作者看无论《繁花》的小说原著作者,或还是电视编剧都没有深挖这三个底层根本导因。《繁花》这个作品,尽管写的很热闹,拍的很华丽。但是总让人感觉缺乏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思想根基。
编剧是香港的思路,内容其实真不如大陆电视剧《上海一家人》拍的好!为了广告,这个剧在宣传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开始人们不太喜欢,国家大媒体写手哗哗的上,很快就翻盘了。收视率、广告收入排前列。咱国家的民众好热闹,服从引领。繁花凡花,虚虚实实,热闹一场,一笑而过。
但是,那又怎么样?世界上绝大多数文艺作品不都是这样吗?世界哪儿有那么多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文艺作品就是兴致所到、情感至上。就拿上海滩的作家来说吧,从张爱玲到陈丹燕、再到金宇澄,他们把上海滩的小悲剧写得有血有肉,把上海滩的冒险家写得惊心动魄,把上海滩的小市民感觉写得缠绵优雅、栩栩如生。他们个个名气上不都挺成功吗?老百姓还有什么不满意滴?难道我们还想让上海再造出一个鲁迅来?再说了,鲁迅虽然活在上海,死在上海,他还真的不是土生土长上海人,他是绍兴人。
身处快速发展和急剧变化的时代,突兀用厚古薄今狭隘无聊的历史眼光来审视和思考九十年代,忽略精致俊男靓女,花样年华。不知所云,浮想联翩, 随手胡诌,作为头条友友间的交流和记忆。
话说回来,在今天说话不易,拍片不易,要涉及社会和历史的深层,更是不易。站着说话腰不疼,恐怕要求太高,强人所难。愿所有的同龄人、同命相怜者、同感者平安。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繁花》老上海情结,怀旧之美,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