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美文鉴赏

撷英文海,广纳思怀 | 纳海:维多利亚文学与学术人生

 

来源:【北京大学】

嘉宾介绍

纳海,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2005年获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士学位,2008年获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硕士学位,2014年获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英语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英国维多利亚文学与思想。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并出版学术译作《自然权利与美国想象》。主要科研项目为《狄更斯与英国现代文明的重构》。此外,他还参与了多项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图1 《自然权利与美国想象》书影

part 1

步入文学研究:良师的影响

纳海老师在讲述自己从本科到博士的学习经历时,提及许多给予他关心与指导的优秀教师,这些良师对他的学术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纳海老师生长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校园里。本科时期,他初到北大,便被这所综合性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所吸引。在北大英语系,他遇到了许多良师,他们既是渊博的学者又是敦厚的长者。在本科阶段修读的课程中,刘意青老师的加拿大文学、韩敏中老师的文学形式导论和丁宏为老师的英国文学史给他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老师们对语言的精准把握、对文本的敏锐洞察,以及对作品思想内涵与文化传统的深刻剖析,都令他深受触动,促使他开始了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尝试和探索。纳海老师还完整阅读了哈代的《还乡》、爱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和狄更斯的《远大前程》等英文小说原著,打下了一些阅读原著的基础。而在大学的后两年中,乔·格雷夫斯(Joe Graves)老师的戏剧实践课让他感受到了英语戏剧的魅力,进一步坚定了他在英语文学领域继续深造的决心。

研究生阶段,纳海老师继续得到多位导师的悉心指导。其中,丁宏为老师的浪漫主义诗歌课程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丁老师不仅对诗歌文本有着精准的鉴赏力,更擅长梳理宏观的文学思想脉络。丁老师关于文学与个人关系的深刻阐述,为纳海老师打开了全新的学术视野。另一位重要的引路人是唐纳德·斯通 (Donald Stone)教授。斯通教授既是一位维多利亚文学研究专家,也是一个文学和艺术通才,他对欧美文学传统、艺术史、音乐史、电影史,甚至中国艺术和现当代中国文学都有蓬勃的热情,展现出博学多才的学者风范。斯通教授对文学研究倾注毕生心血,这种对学术的执着追求给纳海老师带来了极大的精神触动。在斯通教授的指导下,他深入研读了众多维多利亚时期的经典作品,系统了解了该领域的研究动态,由此萌生了对维多利亚文学的浓厚兴趣。正是在斯通教授的启发下,纳海老师最终决定前往纽约深造,这也开启了他学术生涯的新篇章。

图2 纳海老师与唐纳德·斯通教授在巴黎

part 2

维多利亚时期:多元声音的交锋

谈及维多利亚时期文学研究,纳海老师认为维多利亚时期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时代。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正处于剧烈变革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英国的思想领域正经历着宗教信仰的深刻危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对自然、自我以及人类起源等根本性问题展开了深入思考。同时,英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革,近代民主政治得到了显著推进,议会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变革都在19世纪完成。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呈现多元化的思想格局:有人选择保守立场,有人则持进步主义观点,坚信社会将不断向前发展。剧烈的思想和社会问题的交织碰撞,构成了维多利亚时期独特的时代特征,其丰富性深深吸引了纳海老师。同时他指出,英语系的黄淳老师对这些问题有着长时间的追踪和探索。

纳海老师以马修·阿诺德的《文化与无政府主义》为例,分析了这部书的创作时期——19世纪60年代的典型思想特征。阿诺德站在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上,对第二次改革法案的通过、民主的进一步扩大所可能产生的文化无序状态表示担忧,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参与政治的权利,社会可能会因为缺乏统一的“文化”观念而陷入混乱。阿诺德对英国的各个阶层——贵族、中产阶级和普通劳工阶层——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强调,国家固然需要勤勉、尽职、注重道德和信誉、具有强烈使命感的人,但也需要对美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无论这些追求是否符合某些权威,对宇宙本质和自然真相的探索都是不可或缺的。

纳海老师说:“维多利亚时代所呈现的许多社会问题,在《文化与无政府主义》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19世纪后期以来,有人认为阿诺德以“智者”身份自居,居高临下地进行社会分析,多少带有精英主义的味道。这个视角也很重要,也是后来人看待维多利亚时代的一种方式。”正是这种多元声音的交锋与碰撞,构成了维多利亚时期独特的魅力。阅读《文化与无政府主义》的一大好处,是可以欣赏英语系韩敏中教授的极其准确、详尽的中文译本,“她是按照写学术专著的态度去翻译这本书的,在翻译的同时提供了大量精准的译者注,并写了研究性质的导读”,纳海老师说。

图3 纳海老师所摄书影

part 3

再探狄更斯:跳出“批判现实主义”单一视角

狄更斯可以说是维多利亚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常常被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佳作。对此,纳海老师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将狄更斯简单归类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观点,实际上是以前用阶级斗争的立场去看待文学作品所形成的一种片面看法。

虽然狄更斯出身贫寒,其作品中也塑造了大量纯真却命运多舛的孩童形象,并常常通过贫富对比来展现道德主题——穷人往往品德高尚,富人则多具缺陷——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具有颠覆现有社会秩序的意图。纳海老师认为,这是狄更斯和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间的区别。

图4 部分英文狄更斯研究著作

“狄更斯并不具备‘革命性’,”纳海老师解释道,“因为‘革命’往往表现为对现存秩序的根本不满,需要进行破坏性思考或提出激进(radical)的社会构想。而狄更斯恰恰相反,他积极向主流社会靠拢,深知自己的读者主要是中产阶级。”在纳海老师看来,狄更斯不仅是维多利亚时期最具浪漫主义气质的小说家,也是最不“现实主义”的一位。他的小说充斥着戏剧性的巧合和一厢情愿(wishful thinking)的情节安排——好人终得好报,恶人必受惩罚——这种创作手法明显承袭了道德剧和18世纪喜剧的传统。

另一方面,纳海老师认为狄更斯也可以被视作是一个戏剧型的作家,他的作品与现代意识流小说存在差异。“意识流作家认为,真正的现实不在于外在行为,而在于头脑中的观念(idea)和意识(consciousness)。作家越来越关注每个人内心的变化。”相比之下,狄更斯则不大着力于刻画这些内心的变化,而常常把心理活动转化成肢体语言和戏剧性场景。从这一点来看,也不能简单地将狄更斯归入现实主义流派。

综合这些特质,纳海老师认为,狄更斯本质上是一位具有强烈浪漫主义倾向的作家,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批判现实主义者。

part 4

乔治·艾略特:重新发现维多利亚文学

除了狄更斯,哪位维多利亚时期的作家最值得被当代的读者重新发现?纳海老师的答案是:乔治·艾略特。作为一位女性作家,艾略特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细腻的笔触,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纳海老师认为她是一个学者型的作家,其文学作品特别强调写实主义:“她认为写实(realism)是一个道德使命。”

乔治·艾略特作品的核心概念是同情。“你为什么要读这个人物?因为你要了解他所处的这个特殊时刻,是什么样的东西在左右着他的思考。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解他的内心世界。”这就是纳海老师眼中乔治·艾略特的文学价值。纳海老师认为,乔治·艾略特实际上通过描写情感,描写个人,给读者提出了很高的道德要求:“这种道德不是说去做好事情那么简单,而是说人们要在去评价和判断别人的时候,能够暂时搁置自己的立场,尽力去理解别人。”然而这种理解并不容易实现,她曾在一篇散文里写道:“西方文学自古至今就会强调田园生活是安逸、纯净,牧歌式的;但是你真的走到农村,你到了很小的农舍,你到了它身边的时候,你发现不是这样,真实的乡村跟你投射的这种美好的愿景是不一样的,这里的人有各种各样的道德缺陷。”

由此可见,只有当我们接受了他人的不完美,并尝试去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人的处境和内心世界时,我们才能真正地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

因此,纳海老师认为,乔治·艾略特的作品值得当代读者重新发现和深入品读。她的文学不仅真实记录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风貌,更深入揭示了文学研究的核心要素——理解与同情;同时,她的作品还向读者传递了一种深刻的道德观念:理解他人、尊重他人。

part 5

AI时代:对教育的重新思考

在采访中,纳海老师提到了他的一篇关于阿诺德和赫胥黎在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方面的争论的论文。赫胥黎认为,19世纪末之后,教育必然要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他强调科学训练和工具理性的重要性,认为这种专业化的教育能够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然而,阿诺德则更看重人文修养,认为古典文学等人文教育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二者的分歧在于是否人人都需要成为古典学者,以及教育的目的究竟是培养专业技能还是提升人文素养。

纳海老师认为,赫胥黎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预言了20世纪的教育发展趋势。当代,在科技飞速发展与人工智能腾空出世的环境中,教育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冲击。然而,纳海老师也指出,AI生成的内容往往较为套路化,缺乏深度和创造性,它更多地是对表层信息的整理和呈现,难以触及文学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愈发凸显。纳海老师强调,文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和写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深入思考问题、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这些不仅是AI所无法具备的能力,还是每个个体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纳海老师认为,我们应该学会更好地利用AI技术,将其作为教育的辅助工具,而不是完全依赖它。AI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一些基础工作,但教育的核心仍然是人的培养和发展。我们在利用AI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在AI时代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优势。

图5 伦敦的约翰逊博士故居

part 6

学海无涯:一些给同学们的建议

“我觉得[人文学科]最大的一个特质,就是要知道人文学者是一个人在进行研究,你不是机器,”纳海老师说,“学术发展到现在,我们往往强调这个东西的客观性。但是我觉得不是这样的,有的时候还是要倾听一下自己对这个作品或者这个时期,最原始的一种感动或者一种疑惑。我们要尽量把自己独特的视角代入到研究中去,这是人文学科的特点。”

“另外,我觉得文学研究,要注重历史的学习。因为每一个作品,背后都是一个真正的时代,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战争、有商业、有普通人的生活,有形形色色的人与事的世界。”纳海老师强调,“对一个时代了解越多,你对它的质感知道得越清楚,越能帮你了解文学作品本身。”增加更多的历史感,是文学研究很重要的一个前进方向。

纳海老师指出,有的时候,文学研究会陷入一种比较虚浮的状态。当研究命题变得很大、或者过于注重理论探讨时,文学研究便很容易变成一种文字游戏。“所以做文学研究时还是应该心沉下来一点儿,去关注作品本身与其所处的时代,避免空谈理论的词语游戏。”他提醒道。

对于学生容易丧失研究的兴趣这一问题,纳海老师说:“如果你处于学生阶段,你还就得把研究对象当成学科来学。过分依靠于自己的好恶去进入这个领域是不行的。这个学科有它的门槛和必读功课。比如你研究莎士比亚,或者狄更斯,在相应范围内,存在该领域必备的知识内容。你要把掌握这些内容当作一项工作去完成,这至关重要。这其实就是一种professionalism,也就是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不能完全凭借个人喜好行事。

另一方面,关于怎样阅读文本,纳海老师提出了一些经验:“我的体会是,阅读并非一定要从古至今,按顺序往后读。相反,我更倾向于从当下遇到的问题出发,逆向回溯阅读。所以往往是你看到一个问题之后,你去查阅相关资料,你往回去读,带着问题去读。你会把更早的文学或者文本,或者那个历史时期,看得更清楚。

最后,纳海老师为对英语文学感兴趣的同学们推荐了一本经典读物: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从很多方面上来讲,该书标志着对维多利亚时代各种传统的一种终结和颠覆。它里面有很多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对于宗教的思考,还涉及女性处境、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丰富内容。他的小说与维多利亚时期很多经典的叙事模式(例如婚姻叙事、成长叙事、失足女性即所谓fallen woman叙事)有很大不同,这本书是完全从新的视角去书写的。”纳海老师说道。

图6 最下方书籍为《德伯家的苔丝》

结语

纳海老师深入浅出的分享,为我们揭开了维多利亚时代神秘而迷人的面纱,让我们得以一窥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也为英语文学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指引。看到这里,相信同学们也受益匪浅,希望同学们能够跟随纳海老师的脚步,怀揣对文学的热爱与敬畏,在阅读与思考中,不断探索、发现,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撷英文海,广纳思怀 | 纳海:维多利亚文学与学术人生,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