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美文鉴赏

死磕这六位作家的散文,你会在平凡小事里捡到整片星河

 

前几天下午,罕见地下了一场细雨。我翻着案头的《小红花集》,一张发黄的公交票骨碌从书页里掉出来,落在茶杯旁边。票面上还残留一点笔迹,像小时候橡皮擦过后顽固残存的字影。

脑中忽地浮现杨绛先生曾写:“我们都是夜航船上的旅人。”那轻声细语,仿佛有人在耳畔温柔提醒,最寻常的日子,其实藏着所有诗意。

其实,散文从不靠繁复技巧来撑门面。菜市买菜的短暂对话,路口落叶的轻轻翻飞,甚至碎瓷缝里的小草,都能成为文字里的珍珠。只要学会怜惜、细看,世间没什么是“写不美”的。

那么,学习散文到底该读谁?我觉得:最好看那些把月色写进米汤的人、让石子闪烁温度的人。他们或在天光微明时独步湖畔,或在厨房烟火间寻回心跳——用手中的笔,将人间琐事一一拣拾,酿造成句句惊心。

多年阅读,每个阶段都有执念与偏好。在我的案头、梦里,总有六位作家反复出现。以他们为标尺,把你的普通日子也能写成镶满糖霜的蛋糕。

第一位,我最佩服的“温柔智者”杨绛

杨绛先生的散文,是极净极温的一湾清泉。《我们仨》里没有滔滔大悲,只有温柔低语。她把生活的打击、孤独寂寞、悲欢离合,轻轻搓揉成舍不得放下的温情。你读完她的文章,往往泪眼迷蒙,却觉得世界还是值得继续走下去。

杨绛擅写家长里短。最普通琐事,她都能点化为深情。比如女儿回家吃晚饭,夫妻深夜围坐温茶——“我们仨”,既是故事主角,也是万千普通人的缩影。学她,就要习得“不动声色却难以自抑的悲悯”。比如写与父母一次通话,不必渲染重逢之乐,更动人的是电话另一端的呼吸声:“妈在吗?”“在,听得见。”

练笔建议:每天饭后十分钟,记录眼前的家常细节:乔迁新居时一碗白粥的味道,冬夜被窝里父女的絮叨。结尾写一句,“世上最柔软的所在,总能撑起最烈的风雨。”

第二位,我心中的“大地抒情诗人”贾平凹

如果说杨绛擅于细水长流,贾平凹则是粗砺中开出小花。他的散文长于用乡土、原野、田垄、泥土气息,提炼人性。他执着于往村落探身,写雨丝落地,写老人掰饼、炕头唠嗑,把万物写出灵魂。

借他的方法,你应当随身带一个小本子,捕捉那些弯腰移栽白菜、池塘撒鱼食的影子。写秋风穿过田埂,听见稻梗折断声。写姥姥搓玉米棒时手背的皱纹,像层层年轮。别只会感慨“岁月如歌”,更要写:“果树下翻出的土块里,一只蚯蚓正向春天报到。”

方法建议:每隔几天去公园、农贸市场或田野走走。途中挑一个瞬间卡壳,把自己想象成庄稼地里躺倒的稻草人,对身边人情世事默默观察和守护。用贾平凹式的“土腔”(本真的生命共鸣)描述所见所感。

第三位,烟火气最浓的散文明灯林清玄

林清玄的散文,是城市夜色里一碗滚烫的红豆汤。他爱讲佛理,却始终落脚在人间。从芭蕉叶落的夜晚,到街巷灯火明灭,他都能把人生无常写得温暖且动人。生活并不完美,但善良、慈悲和希望无处不在。林清玄教我们:写散文不要怕“俗”,怕的是写不出“真”。

身为读者,仿他就得从“小确幸”做起。比如骑单车回家的路,一个糯米团子的香;躲雨时屋檐下陌生人的关照。写一切微小善意,无需升华成大道理,只需要掏心窝地记录。这才是林清玄的“烟火禅意”。

建议:超市排队、公交拥挤时,憋住抱怨,多观察与记述。写写身边人表情的变化,心情的起伏。写淡淡烟尘下,依然温热的生命慰藉。

第四位,把“冷峻”写到极致的木心

木心的文字,如同摄影机镜头中的冷色调画面。在他的散文中,日常琐碎因异常敏锐的观察,被雕刻出深邃轮廓,带点距离感,带点绝望,也极雅致。他不只是目击者,更像“时代背后的沉思者”。写《素履之往》时,“寂静的房间里,仅剩沙漏滴答”。

他教会我们,哪怕深爱的城市,也洒满灰尘。写伤心的青春,不必哭天抢地,只用“少年时期在长街等雪,雪没来,人群已散”这一句,就足以凄清。你下次写孤独,不要再煽情,说:“黑夜来临时,影子被我踩成一地玻璃渣。”

练习建议:选最冷漠的一天,晚上独自步行,从喧嚣主街走到安静巷子。专注于阴影里无人注意的小景。把心底冷意,化作清澈的句子。

第五位,魔幻与现实交织的余华

余华的散文,幽默、荒诞、尖锐,却从不脱离对痛苦和人性的眷顾。他总是能在鸡毛蒜皮里找到荒唐底色——比如父亲算账,“算盘上的珠子比命运安排得还紧凑”;又能用一句玩笑包裹住时代冷漠。他在悲喜交替处,插科打诨,暗藏哀愁,正如《活着》那句:“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比如

学余华,别怕写生活“不堪”。邻居借水龙头、但忘了还你扳手;马路牙子噪音混杂奶茶广告。把这些随意一丢,看似闲笔,但要给细节加一点荒诞味,让普通的东西在文字里“跳舞”。

练笔:试写一次市场购物,小摊主找错钱,旁边孩子偷瞄你的零钱包,把尴尬、狼狈和温馨打成一锅大杂烩,同时不忘加点自嘲。

第六位,内敛与深情兼容的迟子建 

迟子建的散文,是秋夜窗下的一朵桂花香,既有北方的苍劲,也有江南的细腻。她描写边地风雪、夜色灯火,将孤寂、温情与生活的艰辛,全都点染成能揣在兜里的温热。“即便大雪封门,母亲从厨房灯下端出一碗热饭,那是冬天唯一的太阳。”

学她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情感将日常点亮。如同每晚家中暖黄的灯光,写写下班途中见到的昏黄路灯、便利店外对坐的老人;写楼下老槐树落了满地枯叶,清晨环卫工人蹒跚扶枝。

建议:下雨天,沿河道散步,记录衣服湿气、鞋子蹚水、背影漂浮的光。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死磕这六位作家的散文,你会在平凡小事里捡到整片星河,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