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散文精选

苏童精选散文集《八百米故乡 》:来自江南水乡的喜怒哀乐

 

在南京的烟火气中,我们总能捕捉到一位文学大家的身影——苏童。这位与南京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作家,其笔下流淌的不仅是墨水,更是对这座古都的深深眷恋。

苏童还是一名初中生时,因作文写得好,获得了来南京参加江苏省中学生作文比赛的机会。那时的他,心中充满了对南京的憧憬和期待。与小伙伴们的比赛交流、学校食堂的美味佳肴、玄武湖畔的悠闲漫步,一切都让少年的苏童感受到了南京的新奇与魅力。

毕业后,在那个“工作包分配”的年代,苏童毅然选择了南京作为他的人生舞台。“在南艺的那段时间,我才真正明白,小说应该是什么样子,写作大概要走怎样的道路。”由此,苏童才真正走上文学之路。其作品《妻妾成群》《红粉》等先后被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红粉》等影视作品,短篇小说《茨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河岸》获第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第八届华语传媒杰出作家奖,长篇小说《黄雀记》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在我二十二岁那年,我自愿成为一个南京人,至今已经做了十几岁的南京人,越做越有滋味。”苏童的这句话,道出了他与南京的深厚情感。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承载着他的青春记忆,更成为他文学创作的灵感之地。

南京的魅力究竟何在?或许只有走进南京,感受这座城市的韵味和气息,我们才能找到答案。现在,我们可以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茅盾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八百米故乡》中,跟随苏童的笔触,领略文学大家眼中独特的南京,独特的江苏。

《八百米故乡》是苏童最新的散文集,共分为三辑,第一辑《河流的秘密》是对故乡风物和人物的回忆,从城北的桥到故乡的树,从肉铺到茶馆店,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融贯其中,情韵悠长。既描写了故乡生活细腻的回忆,又充满了细微婉约的生活细节。第二辑《八百米的故乡》是对过去经历的闲谈,既书写了初入学堂的心情,又记录了九岁时生病的体验。通过对童年往事和过往生活的感悟和沉淀散发浓浓的温情。第三辑《虚构的热情》是作者的阅读经验与创作理念,既有对纳博科夫、费里尼创作的评论,又有对散文与小说创作的见解以及对自己创作的一系列的回顾和展望。

故乡,是文学永恒的话题。故乡,不仅代表着地域的归属感,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寄托。它如同一根脐带,源源不断地为作家提供着丰富的写作营养。对苏童而言,故乡还有更不一样的感受。他说:“人之所以有故乡,是因为他要离开故乡。但不论在哪里,故乡都是这个漂泊孤独的时代里我们始终牵挂的地方。”在散文集同名散文《八百米故乡》中,他写道:“在我的字典里,故乡常常是被缩小的,有时候仅仅缩小成一条狭窄的街道。有时候故乡是被压扁的,它是一片一片的记忆碎片,闪烁着寒冷或者温暖的光芒。所谓我的字典,是一本写作者的字典,我需要的一切词汇,都经过了打包处理,便于携带,包括‘故乡’这两个沉重而庞大的字眼。每个人都有故乡,而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我的故乡一直在藏匿,在躲闪,甚至在融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系列的问号。什么是故乡?故乡在哪里?问号始终存在,这么多年了,我还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那年夏天,我第一次意识到了‘故乡’这个词,可是我所想象的故乡似乎并不存在于这八百米的世界里。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就像一个人发现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八百米的世界,对我们一家,曾经是一种宿命。唯一不同的是1982年夏天的搬迁,让我母亲与这个家族分开了,分开八百米,不算很远,但也不近。这使我母亲在腌咸菜的季节里格外头痛,腌菜的大缸没法搬到新居里去,而且,我母亲特别信任我二舅的脚,认为只有他踩出来的腌菜才好吃。现在,缸没有了,踩缸的‘脚’也不在身边,只好放弃腌菜了。而我们这个家族,最初就是这个街区的陌生人。我父母是从镇江地区扬中岛上来到苏州的移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所有的身份资料上的籍贯一栏,填写的都是扬中县,改写成苏州是八十年代以后的要求,这个要求忽略了父辈的来历,强调了出生地的重要。自此,我的身份才与苏州发生如此紧密的联系。”

作家王安忆评论说,苏童的短篇写得非常好,他是有神来之笔的。苏童还有一个特别难得的,就是完整,即使是一个短篇,可是它是非常完整的。作为先锋派文学的代表性作家,苏童的散文带有鲜明的个人特点,细腻唯美的语言风格娓娓道来属于江南水乡的喜怒哀乐。比如在《一个城市的灵魂》中,他写道:“直到现在,许多朋友提及的南京幽胜之地我还没去过,但一个人如果喜欢自己的居住地,他会耐心地发现这地方一草一木的美丽。以前还算年轻的时候,每年夏天我会和朋友去紫霞湖或者前湖游泳,那两座湖,一个能看见中山门城墙,一个面向着紫金山。我记得在紫霞湖那次夜泳,是八月将尽的时候,一群朋友骑着自行车闯到了湖边。人在微冷的水中漂浮,抬眼所见是黑蓝色的夜空和满天的星斗,耳边除了水声,便是四周树林在风中沙沙作响的声音,你能听见自己呼吸的声音,似乎也能听见湖边的草木和树叶的呼吸,一颗年轻的心突然便被这城市感动了,多么美好的地方,多么安宁的地方,我生活在这里,多好!这份感动至今未被岁月抹平,因此我无怨无悔地生活在这个历史书上的凄凉之都,感受一个普通人在这座城市里平淡而绚烂的生活。我仍然执着于去发现这座城市——但众所周知,这座城市不必来发现我了。”

苏童的散文清新流丽,情思悠长,美学价值出众,是不可多得的散文精品。“这世界变化快——包括我们的自行车,我们的人生。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喜欢骑着自行车出门,我仍然喜欢打量年轻人的如同时装般新颖美丽的自行车,有时你能从车流中发现一辆老‘永久’或者老‘凤凰’,就像一张老人的写满沧桑的脸,让你想起一些行将失传的自行车的故事。我曾经跟在这么一辆老‘凤凰’后面骑了很长时间,车的主人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他的身边是一个同样骑车的背书包的女孩,女孩骑的是一辆目前非常流行的捷安特,是橘红色的山地车,很明显那是父女俩。我也赶路,没有留心那父女俩一路上说了些什么,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两辆自行车在并驾齐驱的时候一定也在交谈,两辆自行车会说些什么呢?其实大家都能猜到,是一种非常简单的交流——黑色的老‘凤凰’说:你走慢一点,想想过去!橘红色的‘捷安特’却说:你走快一点,想想未来!”(《自行车之歌》)“ 我从小生长的那条街道在齐门吊桥以北,从吊桥上下来,沿着一条狭窄的房屋密集的街道朝北走,会走过我的家门口。再走下去一里地,城市突然消失,你会看见郊区的乡野景色,菜地、稻田、草垛、池塘和池塘里农民放养的鸭群,所以我从小生长的地方其实是城市的边缘。即使是城市的边缘,齐门外的这条街道依然是十足的南方风味,多年来我体验这条街道也就体验到了南方,我回忆这条街道也就回忆了南方。齐门的吊桥从前真的是一座可以悬吊的木桥,它曾经是古人用于战争防御的武器。请设想一下,假如围绕苏州城的所有吊桥在深夜一起悬吊起来,护城河就真正地把这个城市与外界隔绝开来,也就把所有生活在城门以外的苏州人隔绝开来了。”(《城北的桥》)

《八百米故乡》全面收录苏童的散文佳作,从童年回忆到故乡风物,再到创作经历,是研究者了解苏童的一扇窗口。苏童的散文大致可分为往事钩沉、世态人情和文学琐谈三类,他以细腻的笔调娓娓道来江南的生活场景,有地域性和人情味。这样的文字记录是对历史和世态人情的升华和提炼,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是两者的完美结合。评论家吴俊直言,苏童是少有的坚持个人文学立场和精神的个别作家之一,没有被流俗、时事所转移。“这一点,我在绝大部分作家身上是看不到的,但在苏童那里我感受到他对文学精神性和个人立场的坚守。”而张学昕、鄂晓萍则认为,苏童散文所使用的语言材料,主要有童年、世态、关于写作本身三个方面。苏童以散文的形式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他的倾诉欲和呈现欲,调动了他全部的材料和情感,全方位地描绘出了他自己的心灵史。他一定会凭借天才的灵感和勤奋,洞悉生活和世界的真谛,寻找到进入艺术殿堂的那根灯绳。深以为然。苏童的散文贵在真切自然,简洁而又风趣,平实却有细致的韵味,犹如一幅白描,恬淡而又蕴藏浓密的情绪与体会,是作者对生活与众不同的感受,也是作者多年深厚文学修养和文学底蕴的体现。(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童精选散文集《八百米故乡 》:来自江南水乡的喜怒哀乐,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