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时候像一条漫长的路,走着走着,就会觉得自己被困在同一个地方,风景一成不变,连呼吸都带着倦意。
读书,就像在这样的日子里,突然推开一扇窗,让你看见窗外还有辽阔的沙漠、清澈的雪山、温柔的人间烟火,甚至是别人生命中那些你从未经历过的痛与爱。
乔治・马丁说:“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
今天分享5本经典的散文作品,它们不会替你走路,但它会让你在继续走下去的时候,心里多一份笃定与热爱。
01
《撒哈拉的故事》
作者:三毛
一场肆意洒脱的沙漠冒险,在一段段平实的文字中,从开篇的幽默与古怪到尾篇的深沉与苍凉,都是勇敢而热烈的三毛。
三毛,一个以流浪为宿命的女子,与丈夫荷西携手,毅然决然地踏入了撒哈拉这片被烈日炙烤、被风沙雕琢的土地。
在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物质的浮华,有的只是最原始的自然之美和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情感交流。
书中记录了她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片段——从简陋的小屋到奇特的邻居,从沙漠的烈日到偶尔的细雨,每一个故事都带着荒凉之美,也带着炽热的人情味。
她写异乡的风俗:婚礼上的盛大与荒诞,集市上的喧闹与热烈;她写爱情的平凡与浪漫:与荷西一起修房子、做饭、吵架、和好,这些点滴都被阳光和风沙镀上了金色的光。
更深处,她写的是一种选择——离开安稳熟悉的生活,去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地方,把日子过成诗。
读《撒哈拉的故事》,你会感受到一种被释放的心情。
它提醒我们,不必把日子过得死板沉闷,即使身处最荒凉的地方,也能用一双热爱生活的眼睛,把平凡活得有声有色。
它让人明白,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你用怎样的心态去走这一段路。
或许你不必真的走到撒哈拉,但你可以学会用三毛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她的心去热爱生活。
世界很大,生活不该只剩下柴米油盐,还有风、沙、爱与自由。
02
《我的阿勒泰》
作者:李娟
《我的阿勒泰》是李娟写给故乡与生活的一首长诗,也是她在新疆北部草原、山地与小镇之间的生活记录。
书中没有跌宕的情节,也没有刻意营造的戏剧性,而是以温润细腻的笔触,把阿勒泰的四季、风物、人情,一点一点铺展开来。
这里有牧场上铺天盖地的牛羊,有大雪封山的寂静,有集市上的热闹与喧哗,还有那些普通却热情的哈萨克族、蒙古族邻居。
李娟的文字像是冬日炉火旁的一杯奶茶,暖意缓缓渗入心底。
她写自然,能让你闻到草木的气息,听到河水的声音;她写人情,能让你感受到一种远离都市功利的单纯和善意。
她并不回避生活的艰辛——长途放牧的孤寂,物资匮乏的窘迫,天气突变的无常——但在她的叙述里,这些都不是抱怨的理由,而是与生活相互成全的一部分。
《我的阿勒泰》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集,它更像是一封关于“如何生活”的回信。读它的时候,你会慢下来,想起那些曾被自己忽略的微小幸福。
它让人重新理解“家”的含义:不是地理上的归处,而是心中那份被善意、自然和真实包裹的温暖感。
生活可以不急不躁,不必汲汲营营,而是用心感受每一朵花的开败、每一阵风的来去、每一次人与人的真诚相遇。
这本书是一段回到本真的旅程,如果你在喧嚣里感到疲惫,它会给你一个安静的坐标,让你记起,最美的生活往往藏在最普通的日子里。
03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作者:史铁生 汪曾祺 等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是一部由史铁生、汪曾祺等多位作家作品汇编而成的散文集,书名像是一句深情的告白,也是一种历经风雨后的笃定。
它收录了不同作家在生命不同阶段、不同境遇下的文字,有史铁生在轮椅上仰望天空时对生命的凝视,有汪曾祺在四季流转中对生活细节的温柔描摹。
他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间的烟火气、四季的流转、亲情的温暖和生命的美好。
在这“人间不值得”泛滥的时代,读完这本书我们或许会明白这人间为何让我们如此眷恋。
正如丰子恺所说: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我们总是追求华而不实的物质生活 ,为所谓事业奔忙不息,更在与他人的攀比中无休止地加速旋转。
似乎早已忘记了人生真正的幸福,不过就是万家灯火的温暖和柴米油盐的充实。所谓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我们凭何眷恋人间?是人和人,是更广阔的,人和世间万物的连接。
世间种种美好,那么多值得我们在意的人,在意的事,何苦为那些不知道的想不开呢。
人生路漫漫,各自有着自己的选择与际遇,但也正因如此,才有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正如丰子恺所说:“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无论生活是否如意,都要热切地活着,真诚地去爱,去感受,去参与这个世界。
它不是教你逃避,而是教你更勇敢地投入,因为人间虽有风霜,却也处处盛开着值得你停留的花。
04
《你不必是一朵花》
作者:理微尘
古往今来,女性的成长中,总是充满枷锁与不公,比如女孩就应当温顺听话;妻子就应该承担家务;妈妈就应该兼顾家庭和工作……
长大后的我们要好好爱自己,把自己活成一道光,重新养育自己,给自己补上成长中缺的课。
我的外婆从不内耗。她总对我说:“你不必是一朵花。你是一颗种子,你只需要向下扎根,然后长成你喜欢的样子。”
书名像是一种解放,也是一句允许,你可以不完美,不必时时盛放成别人眼里的风景。
不愧是央妈推荐,好久没这么畅快的读完一本书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又饱含外婆的人生智慧,内耗、拧巴一瞬间就消失了。
这是一本关于外婆的回忆录,一个个小故事,将外婆日常琐事中的人生智慧娓娓道来。
通过她的言传身教,也治好了作者本身的焦虑和拧巴、纠结和自卑,慢慢获得了内在的自洽和自尊,同样治愈了书本前的我。
这本书的核心,是帮助读者摆脱“必须优秀”“必须讨好”“必须符合期待”的枷锁,学会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生活不需要时时盛开,偶尔沉默、偶尔低垂,甚至偶尔枯萎,都是生命的自然状态。
理微尘通过温暖的故事与日常的细节,让你在不知不觉中看清自己的心,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不再因为达不到某个标准而焦虑,不再因为别人的眼光而怀疑自己,不再把生活变成一场永不停歇的比赛。
你不必时时被定义,也不必为了符合世界的期待而失去自己。你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是生命的独特表达。
那些未经修饰的样子,那些偶尔的笨拙与不完美,才是你最真实、最动人的部分。
05
《病隙碎笔》
作者:史铁生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生命的病痛间隙写下的一本随笔集,它既是他与病魔长年对话的记录,也是他对人生、命运、信仰与自我存在的深度凝视。
史铁生在二十多岁时因病双腿瘫痪,后来又遭遇肾衰竭,日常生活被病床和轮椅围困,但他的思想却始终在辽阔的天地间驰骋。
他用一种近乎平静、甚至带着幽默的笔触,写下了关于生与死、痛苦与幸福、意义与虚无的思索。
史铁生并没有回避苦难,而是把它作为一面镜子,照见生命的真相。
他说过,生病让他不得不面对孤独、时间和死亡,但也因此有机会看见生命中那些平日容易被忽略的细微之美。
书中有他童年的回忆,有他对母亲的怀念,有他对信仰的探寻,也有对日常生活琐事的观察,这些,都是生命沉淀下的真诚表达。
在996工作制压垮年轻人的时代,书中“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的顿悟,堪称对抗焦虑的解毒剂;
当社交媒体制造着无数完美人设时,史铁生“公开的诚实难做到,那就保持私下的诚实”的告诫,为浮躁的心灵提供了安身之所。
读这本书,你会学会与痛苦和解,不再急于否认它的存在,而是像史铁生一样,把它当作生命的一部分去理解。
你会发现,即便身处逆境,人依然可以保持思想的自由与精神的尊严。
更重要的是,你会学到一种生活的姿态:不论境遇多么不堪,依然用心去感受世界,用力去爱,去理解,去宽恕。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能否在不可选择的命运里,依旧选择一种坦然而坚定的活法。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定要多读书,尤其是这5本宝藏散文书单,值得你反复去读,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