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朗诵】走进长江渔村知青水杉林
吴月华
没当过知青的我,总对知青有种说不出的情结,一来是缘于与大堂姐的感情,二则是堂姐的十年知青生涯。当时间的指针倒转至1968年,十年里,全国相继有一千七百多万的城市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奔赴陌生而遥远的农村或是边疆度过了他们艰难而躁动的时光。
堂姐是1969年3月3日从上海下放到黑龙江七星泡农场,1979年返城上海。记得那时与大堂姐见面,只能在她每年回家探亲路过南京看望爷爷奶奶的日子里。因此,现在的我对知青电视剧特别感兴趣,有时会带着好奇心到江宁、浦口等地知青生活过的地方探个究竟。
听朋友介绍,六合龙袍街道长江社区长江渔村有一条著名的中国水杉大道,这里曾经是知青们的第二故乡。驿动的心驱使我一定要走进长江渔村的知青家园去瞧一瞧。周末的一天,我坐地铁辗转公交来到了长江渔村。映入眼帘的是长江渔村标志性牌坊和笔直一眼望不到头的水杉大道。
这里的长者介绍,半个世纪前,这里原是荒滩一片,没有屋舍,没有农田,外来的渔民们生活在渔船上,以打渔为生,由此而诞生了龙袍公社长江渔村。
长江边的五七农场是那个年代上山下乡的缩影。1968年,锣鼓喧天送儿女,浩浩荡荡再长征!南京、扬州等地二千多名知青响应祖国号召,来到这个小渔村开垦建场,安家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六合县五七农场成立由此而得名。
五七农场共有8个连队,每个连队是一个生产大队,下设4个班即生产小队。五七农场属于准军事化管理的集体农场,设公社级场部,组织管理知青们的学习、生产和生活。农场知青们吃集体食堂、住集体宿舍、参加集体劳动与分配,每年有探亲的假期,组织管理效率高,学习生活相对稳定。
为了使农场的环境更加的美观,知青们与农民一道,共同开垦荒滩、挖河筑道、搬砖建房、种植作物、灭螺治病、抢险救灾的艰苦创业历程。开辟的五七水杉大道和千亩花海是他们留下的有形物产;他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互助互爱,逐步扩大耕种面积,将一片由于长江拐弯而渐渐形成的芦苇滩,改造成千亩良田,把长江渔村美成一个梦幻的江南小镇。
1978年,全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这里的知青陆续返城或考大学,五七农场先后改名为长江农场、农场小学。龙袍街道长江社区为感念知青们对于这片土地的付出,在此建立了知青文化广场、知青纪念家园、知青花园,并给当时知青们种植的水杉林命名为知青林,同时作为红色宣传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
长江渔村水杉路四季分明,春季绿叶葱葱,挺拔坚韧,直插蓝天,象征着知青们蓬勃向上的精神;深秋的水杉更是漂亮,枝、干、叶都呈现出红黄色,就像知青们满腔热血的斗志,这里承载着知青们的汗水和泪水,同时也见证他们的奋斗历程。而今,又在水杉大道旁修建了一条木栈道,游人置身水杉大道,眺望千亩花海,大自然的清新质朴让人陶醉不已。走进杉树林,仿佛进入了一幅层林尽染的画卷。
知青纪念家园是由五七农场小学改造而成,大门依旧保持学校的气息,一幅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牌扁竖立两旁。家园内设有知青文化墙、知青文化馆、民兵操练场、乡村大舞台等。其设计理念结合了南京传统民居院落式结构布局和知青文化、知青精神等文化内涵。
知青文化馆分为四个篇章: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改造我们的学习、青春之歌、希望的田野,通过对当年生活、生产、劳动、训练、学习场景的还原,让我们了解知青历史,感受一代人艰苦奋斗的执着。2018年10月建场五十年知青大聚会的一幅彩色巨照“洲滩湿地是根,知青文化为魂,根连魂牵。长江渔村永远是五七农场知青心中最美丽的家乡!二十里杉道走最美家乡路,半世纪心结叙纯真农友情”,让当年建设者们重温那段如花似火的青春岁月。一座老墙壁上中国版图隐约可见,其图面上镌刻着“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祖国在我心中”刚劲有力,浸透着知青们激情燃烧的岁月,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景。
我们看到了长江渔村一派美丽富饶、蒸蒸日上的景象。十公里水杉道,百亩格桑田;长江大堤坚,中心河水清;蟹肥鱼跃,杉树成林;新生湿地芦花扬,方整田里五谷香。不论季节如何更替,这条水杉大道一直在这里不离不弃,定格永恒的风景,照亮火红的年代。
漫步在感恩桥上,置身于直上云霄的水杉林中,满眼的金黄透彻灵动。当我们沉醉在浓浓的暖意之中时,心中充满了对知青们深深的敬佩和感恩,是他们把血汗留在了这片热土上,把火热的青春留在了这片土地上,正因为有了他们无私的奉献与创造,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才有了今日农场的风采。
五七农场的历史,烙印知青们深深的足迹,知青文化广场矗立的一种精神,就是超强劳动锻炼出来的意志,是艰难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品格,是经受磨炼后树立的人生观。这种精神就是拼搏、友诚、坚韧、奉献的知青精神!我相信这种精神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升华,是人类社会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也相信后人会从中得到一种启示,成为学习的榜样。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散文朗诵】走进长江渔村知青水杉林,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