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饭桌之上,孩子筷子握得不那么标准,米粒不小心掉在餐桌上,衣角沾上了一星汤渍。父母的声音立刻响起:“筷子要这样拿”、“米粒不要弄的到处都是”、“衣服又弄脏了”!一顿饭下来,孩子的小脸写满紧张与委屈。父母却浑然不觉,只认为是:纠正孩子的坏习惯,是为了他好。
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孩子的有限精力浪费在无足轻重的琐事上。心理学家早有警示,儿童专注力的心理能量如同一盏小灯,光芒有限。蒙特梭利曾深刻指出,儿童拥有一种“精神胚胎”,其发展需要自由空间与内在专注,而非被外界的琐碎所消耗。当这盏灯被反复拨动、摇曳不定,孩子便无力聚焦于真正重要的成长方向——那探索世界的勇气、好奇的火种,以及持续思考的耐心。当孩子不断被“鞋子没摆齐”、“玩具放错位置”的责备打断,他那刚刚萌芽的专注力便如被掐断的嫩芽,难以再生。琐碎处耗费的每一分精力,都是偷走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气
家庭杜绝上演这样的消耗战
一个五岁的孩子,因搭积木时被父母不断要求“按图纸来”、“颜色要对称”,最终拒绝再碰玩具。他眼中曾有的光芒黯淡了,创造的热情被规训的冷水浇灭。另一个孩子,在饭桌上说话时被多次纠正某个字的发音,声音渐渐变小,最后干脆沉默。表达欲望的嫩芽,在挑剔的寒风中瑟缩。更有孩子,因偶尔忘记说“谢谢”被父母当众严厉批评,从此在社交场合如履薄冰。把童真的舒展姿态,钉进礼仪的僵硬框架里。请把真正的童年还给孩子吧。让孩子去奔跑、触摸、发问、犯错——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光,正是成长必不可少的经历。泥印爬满裤脚,是大地颁发的勋章;涂鸦越出画框,是想象挣脱的疆界;别用“有用”的尺规丈量每寸光阴,这会让生命在“浪费”中积蓄不可替代的养料。
作为家长我们要反思自己
“三不原则”或许是一条出路:不打断专注、不苛求完美、不琐碎纠正。陶行知先生一生倡导的“六大解放”,今日仍应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那些无伤大雅的“不完美”,本就不是待修正的瑕疵,而是生命最初未经雕琢的生动印记。教育最深的智慧,是在于敬畏生命本身那不可丈量的丰富与神秘。纪伯伦早有提醒:“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辰,拥有自己的轨迹与光芒。
请放下手中那把名为“小事”的锉刀吧。少一分消耗,便多一分成全——让孩子的心灵在宽松的土壤里扎下深根,灵魂在广阔的天空下伸展枝叶。童年需要留白,生命需要空间。
当我们在小事上放下挑剔的刻刀,孩子才能在大事上握紧命运的刻笔。 每个生命都带着自己的星辰轨迹,而童年不过是这轨迹最初的弧度——少一分消耗,便多一分成全。
你和孩子是怎样相处的?有什么妙招么?欢迎评论区说说~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越管越笨?蒙特梭利:父母在这3件事上较真,就是在害娃!,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