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午后,我喜欢泡在书店里。不一定为了买书,只是喜欢那里的安静,和纸张散发出的淡淡墨香。
上周,我在儿童区看到了两幅很有意思的画面。
一幅,是在角落的小桌旁。一位妈妈陪着大概一二年级的儿子,在做一本练习册。小男孩有些坐不住,一会儿玩玩铅笔,一会儿看看窗外。那位妈妈没有大声呵斥,只是在他走神的时候,用手指轻轻点点题目,轻声说:“宝贝,我们先把这道题做完,好吗?”她的声音不大,但很坚定。
另一幅,是在不远处的地毯上。一位父亲靠着书架,盘腿而坐,正捧着一本书看得入神。他身边,一个年纪更小点的女孩,学着他的样子,也捧着一本大大的绘本,看得一脸认真。阳光从窗户斜着照进来,给父女俩镀上了一层金边,安静得像一幅油画。
看着他们,我心里忽然被触动了。我们总在讨论,该怎么教育孩子,是该“管”还是该“放”?或许,答案就在这短短几米的距离之间。
01. 温柔的“推力”,是孩子自律的起点
看着那个坐不住的小男孩,我仿佛看到了很多孩子的缩影,也包括当年的自己。
懒惰、贪玩、畏难,这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让他们自觉地放下玩具,主动坐到书桌前,本身就是一件“逆人性”的事。
有句话说得好:“孩子小时候缺乏自制力,对学习等艰苦的事情,不主动是常态,主动是非常态。”
如果这时候,父母选择完全撒手,美其名曰“尊重孩子的天性”,那结果会怎样?大概率是,孩子会在无节制的娱乐中,荒废掉最该打下基础的时光。
我忽然明白了,那位妈妈温柔而坚定的“推力”,有多重要。那不是逼迫,而是在孩子的大脑还无法战胜本能的时候,父母伸出的一双扶持的手。它在告诉孩子:我知道这很难,但这是你必须走的路,我陪着你。
没有天生就自觉自律的孩子。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都曾有过父母不厌其烦的提醒、监督和陪伴。这个过程或许很辛苦,但当习惯养成,自律的种子,才算真正种下了。
02. 父母的背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我的目光,又落在了那对一同阅读的父女身上。
女孩之所以能那么安静地看书,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父亲,就坐在她身边,为她做出了最好的示范。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你嘴上说一万遍“读书很重要”,可能都比不上你关掉电视,自己拿起一本书,来得更有说服力。
我想起前阵子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故事。一个8岁的小男孩,坚持晨读400多天。起初也坚持不下来,是妈妈每天陪着他、监督他。后来,妈妈发现,最好的监督,是自己也拿起书本。在妈妈的影响下,小男孩慢慢爱上了阅读,甚至会追着妈妈,分享书里有趣的故事。
最好的家庭教育,也许从来不是声色俱厉的管教,也不是口干舌燥的说教,而是父母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氛围。
你的书架,就是孩子的世界;你的生活习惯,就是孩子的未来。当你自己就是一个热爱学习、生活规律的人,你的孩子,又怎么会差呢?
03. 好的教育,是“管教”与“身教”的平衡
书店里人来人往,那两幅画面,却久久留在我心里。
一个是“他律”,一个是“自律”;一个是“推着走”,一个是“跟着走”。看似不同,却指向同一个目标:培养一个内心丰盈、精神独立的孩子。
其实,这两者从不矛盾,反而是孩子成长不同阶段里,父母需要扮演的两种角色。
在孩子年幼、规则意识尚未建立时,我们需要像那位妈妈一样,温柔而坚定地“管”,帮他们建立起最初的秩序感和好习惯。这是为他们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地基。
而当他们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我们则要像那位父亲一样,更多地用“身教”去影响,用自己的背影去引导。这是为他们的人生,指明一个温暖而光亮的方向。
《卡尔威特的教育》中说:“一种好的习惯在孩子幼小时很容易形成,但在他们长大后就很难养成。”
无论是主动学习、管理时间,还是坚持阅读,这些能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宝贵习惯,都需要父母在他们童年时,用心去浇灌。
乌申斯基说:“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给你带来的利息。”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份“深远”,不是给他留下多少财富,而是帮他在心里种下自律的种子,让他拥有独自面对未来风雨的能力和底气。
走出书店,外面阳光正好。我想,今天看到的,不仅仅是别人的故事,更是为人父母,最值得深思的一堂课。
不知道在你的家里,又是怎样的一番风景呢?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管要狠,教要润,周末书店看到的两幅很有感触的育儿画面,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