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报恩”这词儿听起来挺重的。作为两个孩子的爸爸,我也没指望他们将来真给我“报恩”。我更希望的是,他们心里有爱,懂得珍惜,知道体谅,能成为一个温暖有担当的人。这些年摸爬滚打下来,我觉得有三件事特别关键,不是什么高深理论,就是我自己的体会:别太惯着,多陪着,真正懂他。
一、物质上,别太“有求必应” ✐让他知道东西来得不易
别让孩子觉得想要啥,伸伸手就能立刻得到。这真不是抠门儿。
我家老大上小学那会儿,看到同学有套特别火的玩具,回来就闹着要。我心一软差点就买了,后来想想,还是咬咬牙没答应。我跟她说:“爸爸知道你很想要,但这个月预算不够了。这样,你帮家里多干点活儿,攒点‘积分’,或者把零花钱存起来,等钱够了咱们再买?” 那段时间,她洗碗、收拾自己房间可积极了,隔几天就数数存钱罐。最后攒够了钱买玩具那天,她那个珍惜劲儿啊,跟以前随手买的完全不一样。这事儿让我明白,稍微“卡”一下,让孩子自己努努力、等一等,他反而更懂得珍惜,也明白想要的东西要靠自己付出点啥,责任感也就这么一点点长出来了。太容易得到,真的会让孩子觉得理所应当。
二、时间上,别光在“旁边”,要真的“在一起” ☞走心的陪伴比时长重要
陪着不等于陪伴。人在心不在,孩子其实门儿清。
我也有过下班累成狗,只想瘫在沙发上刷手机,孩子凑过来想讲幼儿园的事,我就“嗯嗯啊啊”应付的时候。后来发现,孩子慢慢就不爱跟我分享了。这挺戳我的。我开始试着改变:每天再累,也抽出哪怕15分钟,放下手机,就专心看着她,听她叽叽喳喳讲那些在我看来可能“幼稚”的事,认真回应几句。周末尽量安排点一起做的事,哪怕是一起烤糊了一盘饼干,或者去公园疯跑一下午。关键是我得“在场”——眼神对上了,话接上了,笑点也同步了。*这种时候,我能感觉到孩子特别开心,特别放松,小嘴叭叭地说个不停。这种被重视、被接纳的感觉,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石。他心里暖暖的、满满的,自然就更有能量去关心别人,包括关心辛苦的爸妈。就像小树苗,根扎稳了,才能长得结实,枝繁叶茂。
三、情绪上,别急着讲道理,先试着“懂他” ✐被理解的孩子才懂理解别人
当孩子哭闹、发脾气、沮丧的时候,最难也最管用的,是先别评判,试着去感受他的感受。
我家老二有次参加小比赛,准备了很久,结果输了,气得把球拍都摔了。要是以前,我可能脱口而出:“输了就输了,下次再努力呗,摔东西干嘛!” 那次我忍住了,走过去抱住他(他一开始还犟着不让抱),说:“准备了那么久,结果输了,你肯定特别特别失望,特别生气吧?觉得特委屈是不是?” 他愣了一下,然后哇一声哭出来,边哭边点头。等他哭得差不多了,我才小声说:“球拍摔坏了多可惜呀,爸爸知道你难过,但摔东西解决不了问题,对吧?” 那一刻,我感觉他真的被“接住”了。我的理解就像一盆温水,浇灭了他心里的火。后来他自己把球拍捡起来,还小声说了对不起。孩子的心其实很敏感,当他最糟糕的情绪被最亲的人理解和接纳了,他才能真正平静下来,也才学得会去理解别人的感受,包括爸妈的不容易。这种被“懂得”的滋味,会在他心里种下同理心的种子。
说到底,养孩子哪有什么完美公式? 我也常常做不好,会忍不住给孩子买太多东西,会累得不想说话,会在孩子闹脾气时忍不住吼他。但磕磕绊绊中,我越来越觉得:少点物质的堆砌,多些走心的陪伴和真诚的理解,真的不一样。
孩子不是等着被填满的空罐子,而是一颗需要阳光雨露的小苗。我们少给点“速效肥”(物质满足),多给点温暖的阳光(陪伴)和润物细无声的雨水(共情),他就能扎下感恩、独立、有爱的根。这份“报恩”,不是指望着他将来给咱养老送终,而是他成长为一个内心富足、懂得珍惜和付出爱的人——这,就是对我们辛苦养育最好的回馈了。看着孩子眼里有光,心里有爱,懂得体谅,这不比什么都强吗?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育儿心得‖养出懂得感恩的孩子,我的三点笨办法,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