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明代胡应麟《诗薮》),是其晚年漂泊西南时期,于夔州(今重庆奉节)重阳节登高望远所作。全诗情感深沉厚重,意境雄浑悲凉,格律精严,对仗工巧,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意象苍茫,意境雄浑悲壮: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开篇即勾勒出一幅夔州特有的秋日江景图。六个意象(风、天、猿、渚、沙、鸟)密集排列,动静结合,声色交映。“急”、“高”、“哀”、“清”、“白”、“回”等字精准传神,营造出高远、萧瑟、凄清的氛围。猿啸的哀鸣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盘旋的飞鸟暗示着诗人漂泊无依的处境。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将视野推向极致:仰望是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瑟秋风中纷纷飘坠,俯视是奔流不息的长江波涛滚滚而来。“无边”与“不尽”,“萧萧”与“滚滚”形成壮阔而苍凉的对仗。落叶象征着生命的凋零与时光的流逝,长江则象征着宇宙的永恒与自然的伟力。两相对比,强烈地烘托出个人在广阔时空中的渺小、孤独与悲怆。叠词“萧萧”、“滚滚”极富音响效果,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悲怊感。情感沉郁,身世之悲与家国之恨交织: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此联是全诗情感的核心枢纽。诗人由眼前的萧瑟秋景,自然引发出身世飘零之感和人生迟暮之叹。“万里悲秋常作客”:点明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万里”、“常”),在万物凋零的秋天更添悲凉(“悲秋”)。“百年多病独登台”:强调自己年老多病(“百年”指一生,“多病”),此刻孤独地登高远眺(“独登台”)。此联意蕴极其丰富。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曾精辟分析此句包含的八层悲苦:“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将个人身世的漂泊困顿、年老衰病、孤独无依的悲苦推向了极致。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情感进一步深化,由个人身世之悲上升到对时局、对人生的深沉慨叹。“艰难苦恨繁霜鬓”:国事维艰(“艰难”),个人遭遇坎坷(“苦恨”),使得两鬓白发日益增多(“繁霜鬓”)。个人的不幸与时代的苦难紧密相连。“潦倒新停浊酒杯”:穷困潦倒(“潦倒”),本欲借酒浇愁,却因病(或其它原因)连一杯劣质的酒都不得不戒掉(“新停浊酒杯”)。这最后的“停杯”,将人生的失意、绝望和无处排遣的愁苦推向了顶点。一个“新”字,更显出这痛苦是当下的、现实的、无法逃避的。艺术成就卓绝:格律精严,对仗工巧: 本诗是七言律诗的典范之作。四联皆对仗,且对得极其精工自然,无丝毫斧凿痕迹。尤其是颔联和颈联,不仅字面相对,意义和意境也形成完美的呼应和深化。平仄粘对完全符合规范。语言凝练,意蕴深远: 杜甫被誉为“语不惊人死不休”,此诗字字千钧,高度凝练。如“万里”、“百年”、“无边”、“不尽”、“繁霜鬓”、“浊酒杯”等词,容量极大,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情感和人生体验。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景为情设,情由景生。萧瑟的秋景是诗人内心悲凉的外化,而沉郁的情感又赋予秋景更深沉的意味,达到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沉郁顿挫的风格: 全诗情感深沉郁结(沉郁),但在表达上并非一泻千里,而是通过精严的格律、工整的对仗、意象的组合,形成一种回旋往复、顿挫有力的节奏感(顿挫),使悲情更显凝重和震撼力。总结:《登高》是杜甫晚年生命体验和艺术功力的结晶。它以雄浑悲凉的意境、深沉博大的情感、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描绘了秋日的壮阔景象,抒发了诗人漂泊无依、老病孤愁的个体悲怆,更融入了对国家动荡、时局艰难的忧患意识。它不仅是一首个人命运的悲歌,更是一曲在广阔时空背景下,关于人生、时代、宇宙的深沉咏叹,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艺术魅力。其“古今七律第一”的赞誉,实至名归。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跟着范闲学诗词(002) | 登高,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