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短剧赏析

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水墨动画《牧笛》:带你感受写意之美

 

文|十釉

编辑|晓菲姐聊社会

中国的动画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都具有浓烈的民族文化特色

上世纪,中国动画处于巅峰时期,当时极具民族特色的剪纸动画、木偶动画等形式大量涌现。

水墨动画则是上海电影美术制片厂,将中国的水墨画和动画结合起来,创造的一种属于中国的并且独特的动画形式

这一壮举,直接将中国的动画产业推向了新高峰,并且也使得中国动画在世界占据了一席之地

同时为我国动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独有的人文思想和艺术理念。

那么我们就以《牧笛》为例,一起来感受一下中国水墨动画独特的写意之美

01

上世纪60年代,上美厂的动画创作者在水墨画上下了些功夫,随即就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经典水墨动画影片《小蝌蚪找妈妈》

水墨动画的形式就是将提前绘制好的水墨画拍下来,然后再逐帧播放

这样的动画形式和普通二维动画不太一样,它的画面实现了虚实结合,活灵活现,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

所以之后的动画界便跟着在水墨动画这个系列进行不断地创作。1963年,又一经典水墨动画《牧笛》横空出世。

水墨动画《牧笛》总时长不过二十分钟,整部电影围绕着一个牧童展开了故事。

在一个初夏的早上,乡间田野里,一个可爱的牧童和往常一样放牛,玩耍一会儿后就靠着牛背睡着了。

等他再次睁眼,发现牛不见了,便沿路去寻找。终于在一片美丽的山涧瀑布下,找到了正在欣赏美景的牛。

牧童试图带回牛,可它却不愿意离开。牧童受到风吹竹叶声的启发,随即砍倒了竹子制成长笛。

优美的笛声吸引了牛的注意,牛选择回到小主人的身边

黄昏到来的时候,牧童醒来了,原来刚才是做了个美梦。

此时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在夕阳的余晖中走向了回家的路。

整部影片只有音乐和音效声,没有任何语言,却将中国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牧童》这部影片通过水墨画的形式营造出了“牧童牛背柳风斜”的艺术场景。

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愉悦体验,也为未来中国水墨动画的多样性打下了基础。

02

水墨画作为中国的传统绘画,区别于其他传统的绘画方法。

因此它在某种角度上具有与诗词共鸣的特征。诗词也能以水墨画为艺术载体表现出来。

正如电影《牧笛》它将诗意通过水墨动画的独特美学体现出来,直接达成了两种艺术形式的共鸣。

伴着悠扬的笛声,牧童骑着牛从柳树中穿过。柳树近处墨色较清晰,远处较淡,浓淡相宜

牧童,牛和柳树恍惚间形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动物和谐共存的画面。

这一画面将老舍的“牧童牛背柳风斜,短笛吹红几树花”表达得恰到好处。

虽然没有出现鲜花这个元素,但翠绿的柳枝,河水里的睡莲都将诗中的意境展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中还有一处画面是牛载着牧童玩水,与水中的鱼儿嬉戏。这一处创作者通过大面积的留白来表示了池塘。

利用水牛的深色与水塘的浅色形成对比,成群结队的鱼群以小体积的特点与水牛的大体积形成对比。

不仅给观众营造出了十分和谐的画面,也营造出动物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诗意画面。

随后牧童在树干上休息,轻快的笛声与黄鹂鸟的叫声完美结合,为整个场景增添了生命力

牧童在寻找牛时,需要在河边乘坐渔夫的小船。渔夫作为影片中除主角牧童之外的人物,他的造型也更为抽象。

整个人弯着腰十悠闲的撑着小舟缓慢行驶在水上,身边则是他的鱼鹰。

这时的画面中再次产生了对比,悠闲的渔夫与急切的牧童的对比,传递出“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的豁达之感。

整部影片通过各种形式的对比,不断的将各种诗词之意象表现出来,完美达成了水墨画与诗词的共鸣。

03

李可染先生师从齐白石,并用书法来磨砺自己的画艺,早已实现了“书画合一”的最高境界。

因此李可染对线条的要求很高,在注重线条的同时更喜欢顺应自然。

而在《牧笛》中,李可染先生以十分绝妙的手法塑造了牧童和水牛两大形象。

他用简单几笔水墨,便展现出了青牛的多种姿态。牧童则是以“铁线”勾画出来。

小牧童骑着青牛戏水,李可染用生活化的笔墨营造出了一幅浪漫的画面。

而作为《牧童》背景设计的方济众先生,因为儿时生活在江南,烟雨朦胧的美景早就住在了他的心里。

他所关注的重点是生活中的事物,在平淡中表现出不平淡。回归到生活的真善美是方济众创作的核心思想。

两位先生的强强联合,造就了我们理想中的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04

《牧笛》这部电影来源于佛教的《十牛图》,该典故的本义是用牛来代表宗教的修行层级

电影中缓缓飘落的树叶随着风变成了蝴蝶,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了庄周梦蝶的故事。

牧童睡着后进入了虚幻的梦境,失去了本心也就失去了青牛,后来牧童开始了寻牛的过程。

他翻山越岭、坐船渡过小河,最后终于在山涧中找到了沉浸于美景的青牛。

牧童失去了本心,无法驯服青牛,后来在风吹竹叶声的启发下才想到修行能够驯服青牛。

最后,牧童完成修行,吹出了绝妙的牧笛之音,引得牛愿意随之归家。

整部动画电影以佛教理念为背景,充分融入了中国元素,向观众展示了修行的重要性。

为了迎合佛教中的牛形象,牛的整个造型以浓墨的形式来描绘,笔法力道十足。

牛腿处的墨色展现了牛的力量,牛臀处用皴法展示质感,牛角处也用了硬朗的线条来展现牛的棱角分明。

作者用不同的颜色变化描绘出来了神形兼备的水牛造型。

实现了佛教文化与动画艺术深度融合。

05

《牧笛》是一部承上启下的动画作品,它在很多方面都对如今的动画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牧笛》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凭借的就是它的人文精神、宗教信仰等独特的民族传统。

当然,如果如今的我们依旧沿用传统的水墨动画创作方式,肯定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数字化时代,动画创作者也要更新创作过程。数字技术的强大,已经完全可以模拟水墨画效果。

通过加入特效,能够在节省成本的前提下,创造出更为惊艳的视觉效果

但是,不论技术如何发展,水墨动画创新的核心仍然是意境

就如方济众先生将自己生活的江南,与《牧童》的场景设计结合在一起一样。

水墨动画的创作一定要基于现实生活。

创作者只有将自身的现实生活与动画作品结合起来才能够创作出更为优秀的作品。

现代水墨动画应当立足于我们当下的生活,寻找出具有时代特色的题材。

比如,水墨动画也可以与动漫设计结合起来,诸如此类的创意结合,可以为水墨画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水墨动画必须用过硬的专业技术加上中国民族特色,传承创新。

发展成为民族性,乃至世界性的独特动画形式。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水墨动画《牧笛》:带你感受写意之美,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