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 臧僖伯谏观鱼
公元前718年春天,鲁隐公准备到棠去观赏渔民捕魚,臧僖伯进谏,鲁隐公不听,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装病没有随行。
本文依旧是描述国君日常行为的故事。公元前718年,东周已过去了50多年,周平王碌碌无为50年,周王室更加衰微,各诸侯国愈加强大,礼坏乐崩事件时有发生,各诸侯国王行事更加肆无忌惮,数百年的周礼制度已形同虚设。
鲁隐公五年,隐公打算到棠地观赏捕鱼,据说这是鲁隐公的私人爱好,臧僖伯(公子驅;鲁隐公的叔叔)听到后,就进谏鲁隐公,国王行事要符合礼制,做全民的表率。
对我们现代人而言,国君观赏渔民捕鱼,满足一下自己小小的爱好,的确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而对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的东周时代,国君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周礼的规范,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为所欲为。鲁隐公到棠去观鱼,就是一件与周礼相悖的事情,所以才有臧僖伯谏观鱼。
臧僖伯进谏的理由就是“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就是“凡是物品不能用到讲习祭祀、军事等大事上,或者所用材料不能制作礼器和兵器,那么,国君就不要亲自去接触它”,在《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祭祀和战争在一国的重要性。
臧僖伯进一步说:“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即“国君是把民众引向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人。所以,讲习大事以法度为准则进行衡量,叫做‘轨’,选取材料制作器物以显示它的文彩,叫做‘物’。事情不合乎轨、物,叫做乱政。屡屡乱政,这就是所以败亡的原因了”。
显然,鲁隐公观鱼是违背周礼的,对臧僖伯的进谏无法反驳,但鲁隐公个人十分喜欢“观鱼”,不愿意放弃,只好说“吾将略地焉”(我要到那个地方视察、训练军队),而棠是一个很偏僻的地方,离国都也很远,也不适宜国君巡游。但隐公不听臧僖伯的进谏,“遂往,陈鱼而观之”。
国君率意而为,也是周礼“礼坏乐崩”的重要原因。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左传》读书笔记9 臧僖伯谏观鱼,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