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老师的作品,总是有那种魅力,用最平凡的文字,却总能将读者代入到书中,去经历书中种种的“苦难”。而且是一旦开始读了,便停不下来。
继《活着》之后,我又马不停蹄地读完了《许三观卖血记》。庆幸,《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的结局是美好的,也是幸福的,他们都好好的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简介
讲述了主人公许三观前后共十二次走进医院卖血的故事。
第一次:许三观出于好奇,为了证明自己身体结实,第一次卖血,并且用卖血的钱娶了许玉兰。
第二次:因为大儿子一乐将方铁匠儿子打破头,家里所有的家具都被方铁匠搬去了,为了拿回家具赔偿医药费,所以不得已第二次卖血。
第三次:为了给摔断腿的林芬芳买补品,取悦相好。
第四次:为了让家人在灾荒年间吃顿饱饭。
第五次:为了让一乐在乡间过得好些,补贴一乐,能早点回城。
第六次:为了请二乐的生产队队长吃饭,能换取其抽调资格。
第七次—第十一次:为了给得了肺炎的一乐治病,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共卖了五次血。
第十二次:为了能吃一盘炒猪肝和二两黄酒,走到医院卖血,但因为年龄和身体被拒绝没卖成。
除了第三次是为了取悦相好的林芬芳,每次都是为了家人才迫不得已选择卖血这条路,可以感受到许三观作为家庭的支柱,对家人所做的牺牲与责任。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生活中,不缺像许三观这样,在面临困境时,选择牺牲自己身体健康为代价的自救方式,来克服苦难解决困难。我想只要是生活中的困难不会消失,那么,这种如同囚徒般的自救方法便不会消失。
比如,很多人不得已为了获得快而多的金钱,选择“试药”,有些人是为了救急不得已而为之,而将试药当成职业的人又是何其多。是药三分毒,试药换钱的这个方法与许三观的卖血换钱,又有何区别呢!
还有什么卖卵换钱的,卖肾换钱的等等,不都是这个时代有的嘛,这些不都与许三观卖血大同小异。为了解决生活中的苦难,很多人不得已而为之,当然也有些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与物质需求才选择这些方式换钱。
许三观面对苦难的乐观,真的是让我打心底里佩服。记得有这样一幕:
“许三观一家穷得没有米吃,喝了几个月米汤;许三观生日当天,妻子许玉兰在米汤里加了几粒糖,但大家一点都感觉不到甜。饭后,许三观躺在床上为全家“炒”了一桌菜,煮红烧肉给三个孩子吃,蒸鲫鱼给妻子,还给自己爆炒了一盘猪肝。孩子们笑个不停,许三观心里也跟着开心。”
已经几天没有吃米饭的一家人,还能靠想象“炒几个菜吃”,来取乐,就这点很多人都做不到,包括我自己。
想想以前的自己,在面对生活中困难时,大多是持有抱怨、消极、颓废的情绪居多。记得生意失败全面负债的最初,家里就没有过笑声,和我先生也没有好好地说过几句话,全身带着火药味一点就着,那段日子真真是我人生中,最为灰暗也最难熬的时候。
而如今这一年多以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我能够平静地去接受并想办法去解决它,现在情绪也极为稳定,即使遇到再难的难题我也学会放心里,不与人言说。这一切都是阅读带给我的改变,阅读让我心灵受到了滋养,让我的眼界拓宽,不再将精力浪费在纠结、焦虑生活中的琐碎之事,而学会坦然面对。
曾国藩这样说苦难:“人生实苦,唯有自度,苦而不言,方成大器。”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这样写苦难:“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悬崖边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
记住,生活可以很苦,但心不能苦,阅读便能教会我们如何让心不苦。
《许三观卖血记》经典语录分享
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人只有被逼上绝路了,才会有办法。没上绝路以前,不是没想到办法,就是想到了也不知道该不该去做。灾荒年景会来的,人活一生总会遇到那么几次,想躲是躲不了的。爱不是我多有钱,有多大的智慧和成就,而是我把一切给你,关键时刻替你挡风遮雨。谁没有个三长两短?遇到那些倒霉的事,有准备总比没有准备好,聪明人做事都给自己留着一条退路。他像是被生活的大浪卷走的一块小石头,无力挣扎,只能随波逐流。做人要多行善事,不行恶事,做了恶事的话,若不马上改正过来,就要像何小勇一样,遭老天爷的罚。“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写作和阅读其实都是在敲响回忆之门,或者说都是为了再活一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盏灯,有的人用它照亮别人,有的人用它温暖自己。我这一辈子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累,到头来只想图个心安理得。在时代和个人的种种不幸中,我都看到了生活的种种幸福,酸甜苦辣是食物的味道,喜怒哀乐是生活的味道。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尽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许三观卖血记》,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