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中华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有四篇作品因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而被誉为"千古奇文"。
他们分别是:诸葛亮的《出师表》、王勃的《滕王阁序》、曹植的《洛神赋》和白居易的《长恨歌》。
这四篇作品各具特色,代表了不同文体的巅峰成就,在各自的领域都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
《出师表》——全文背诵的含金量
《出师表》作于季汉建兴五年,诸葛亮准备北伐曹魏时上表后主刘禅。
当时的季汉政权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刘备白帝城托孤五年后,年轻的后主刘禅缺乏政治经验,而朝中本土益州派和荆州派的政治斗争依然还在持续。
此时的诸葛亮已经四十多岁了,他深知季汉地处西南一隅,人口不足百万,在三个国家中实力最弱。
要想完成刘备匡复汉室的遗愿,必须抓住这最后的机会主动出击。
《出师表》全文用质朴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阐述了治国方略,同时还诞生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千古名句。
此后历代文人学者无不为诸葛亮的忠诚、智慧所感动。直到如今,中学语文课还要求全文背诵《出师表》,足以可见其含金量。
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
唐高宗上元二年九月九日,南昌新任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举办重阳节宴会,邀请当地文人雅士参加。
这本是一次寻常的文人聚会,阎都督的本意是让自己的女婿孟学士展示才华,甚至事先都已经准备好了序文。
可是没想到,一个不速之客的到来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
26岁的王勃此时正从长安前往交趾探望被贬的父亲,路过南昌时恰逢此次宴会。
当时的宴会按照惯例,先让客人们推辞作序,最后再由主人安排的人选出场。
没想到王勃接过笔墨,当场挥毫,文不加点,一气呵成。
在场的文人们起初还认为这个年轻人太过轻狂,但随着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毫不夸张地说,《滕王阁序》代表了初唐文学的最高成就,体现了骈文的极致美感,被誉为"千古骈文之冠",在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读了《洛神赋》,才知何为才高八斗
南北朝时期的才子谢灵运曾经说过,如果全天下之才有一石,那曹植独占八斗,我分一斗,剩下一斗全天下人分,这也是成语“才高八斗”的由来。
有趣的是,大家对于谢灵运分得一斗才华这件事颇有微词,反倒对曹植独占八斗这件事没有太大争议。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的文学造诣都不低,而其中又以曹植为最。
特别是在曹丕继位后,曹植政治失意,便将满腔的才华和情感投入到文学创作中,而《洛神赋》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曹植以洛水女神为题材,通过神话传说构建了一个虚幻缥缈的世界。整篇作品词藻华丽而不失雅致,音律和谐。
自古浪漫主义长赋,未有出《洛神赋》其右者。
叙事诗的不朽丰碑《长恨歌》
唐元和元年,白居易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在仙游寺附近游玩,谈论起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此时距离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这场几乎摧毁大唐帝国的动乱仍然让人记忆犹新。
唐玄宗李隆基曾经是一代明君,开元盛世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
然而,在遇到杨玉环后,这位皇帝逐渐沉迷于温柔乡,荒废了政务,正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题材,创作了这首长篇叙事诗。诗歌将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既有叙事的生动,又有抒情的优美。
最后四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即便是单拎出来也是千古名句。
白居易的《长恨歌》毫无疑问开创了长篇叙事诗的新境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被誉为“古今长歌第一”。
结语
这四篇文章完全担当得起“千古奇文”,不过如果非要论个第一的话,那么个人认为非《出师表》莫属。
因为《出师表》早已超越了文学作品的范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仅是诸葛亮自己的人生写照,更成为无数后人的精神座右铭,这是其他几篇作品难以比拟的。
《出师表》是政治文献,或许辞藻没有其他作品华丽,可谁说质朴的语言就没有文学价值?其严密的逻辑结构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同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参考:
国学网站——《滕王阁序揭秘》
胡觉照 | 《出师表》表达了什么?
戴燕谈《洛神赋》_上海书评_澎湃新闻-The Paper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湘灵底色拂晓新闻网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古代4大旷世文章,一生必背的4篇千古奇文,谁能够排在第一?,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