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包容 >
山路弯弯,松树稀疏之处,豁然有两个凹泉,并列于山溪两侧,泉水清彻,缓吐,涌成一朵水莲状,泉边立一赫色岩石,上书“药王泉”。传说孙思邈曾在此以泉水煮药救民,故名药王泉。沿药王泉拾级而上,有亭翼然,亭西横卧一巨石,小龙沟三个蓝色的大字夺目于巨石之上,字体遒劲,宛如游龙。
小龙沟,千呼万唤,终于现身于面前。
立于山石前,看左右各有一条路。左路似宽,右路略仄。左边平静而右边隐隐有轰隆之声,如山谷中藏有雄兵万千,呐喊声若有若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好奇心驱动之下,沿右路步入谷中。轰隆声中望去,有瀑布约两三米宽,七八米之高,顺山岩飞跃,踢踏前行,意气风发。如冲锋陷阵的战马,奔腾不息,又似狂风摧扫落叶,一去千里。瀑水击于岩石,银珠四溅,水雾冉冉。在树间斜入的阳光里,水雾中有若隐若现的虹,可观而不可触。世间有多少的美好,就如这水雾里的虹,虽然美妙,只存在于远望之中。瀑布南边的石壁上刻有“小龙瀑”三字,静于一旁,好像一个看破红尘的道者,漠然正坐。
走进小龙沟,暑气立减。小龙沟里的大小瀑布有十多个,最大者应该是金钱谷内,金蟾铜象旁的那个,比小龙瀑更宽,水流更急。游客们皆忙于拍照留念,或抚摸金蟾以求滚滚财源,至于水流湍急,气吞山河之势,让人感到血脉喷张,顿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奋勇,几人可知?看飞流直下,酣畅淋漓之形,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气干云者又有几人?是故游客只知飞瀑跌宕之形,而不知飞瀑豪放之本也。
又有若干比小龙瀑更小之瀑,于山涧哗哗而下,瀑流一两米高。声小而流缓,击岩若母亲的手轻拍欲睡之婴,自由自在,信马由缰,遇岩阻而绕,遇断崖而跃。无喧声振耳以博众目,无珠溅四弹以夺斜阳。如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之随心所欲,又如刘伶之醉自自然然。没有粉饰,没有牵挂,顺山势而流,遇山沟而生。冬季或枯竭,夏季或茂盛,自生自灭,无人问津。游客或跨瀑而过,或随瀑流而行,偶有小鸟落下,于溪边点头啄水,算是对它的偶尔关注。游人皆知溪水长长,淙淙前行,不知小瀑委婉,志在江河。
麻栗坡红旅之行08< 徐艳 >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段特别的旅程——麻栗坡红旅之行。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红色之旅,让我深深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
麻栗坡,位于中国云南省东南部,是一个充满红色记忆的地方。这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主战场之一,留下了许多英勇的战士和感人的故事。而这次红旅之行,正是为了追寻这些红色记忆,感悟英雄精神。
我们的旅程从麻栗坡烈士陵园开始。这座占地50余亩的陵园,始建于1979年,于1988年竣工。陵园内松柏苍翠,肃穆庄重,安葬着为保卫祖国、捍卫和平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在这里,我们向烈士们敬献了花篮,默哀致敬,表达了对他们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怀念。
接着,我们来到了老山英雄旅游区。这里以老山为核心,打造了一个红色旅游胜地。我们参观了老山神炮军事主题公园、天保国家级口岸和老山主峰等景点。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战争的痕迹,感受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烽火硝烟。我们被战士们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革命精神深深震撼,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
在游览过程中,我们还参观了烈士纪念馆和纪念碑等红色景点。这些景点不仅记录了历史,更传承了精神。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了许多关于战争的故事和英雄的事迹,感受到了他们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这些故事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除了参观景点,我们还深入了解了当地的红色文化。我们与当地的老人交流,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我们参观了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学习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念和决心。
更多远行系列征文戳↓
「毕淑敏远行系列」征文连载 | 走过台湾山高水长、在琅勃拉邦的慢时光
「毕淑敏远行系列」征文连载 | 稻城亚丁徒步记、大雾尖游记
「毕淑敏远行系列」征文连载 | 海天之外是云端、一条山路
| 内容简介
本系列是毕淑敏环游世界旅行散文集。知名作家毕淑敏老师带领我们畅游美洲、非洲、欧洲,体验极地的冰雪与纯净,了解遥远土地的历史人文景观。乘坐蒸汽机车、轮船、小飞机,用慢的方式,感受自然。
文字构建的奇妙世界,能够带领我们穿越时间的长河,跨越地理的界限,体验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打开书,就是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长江文艺出版社微信矩阵
图文编辑 吴蒙蒙
责任编辑 吴蒙蒙审 核 阳继波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毕淑敏远行系列」征文连载 | 麻栗坡红旅之行、小龙沟记,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