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海晚报】
CFP供图
中秋前后是气候转换的分界点,也是调养身心的好时节。时已中秋,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中医师达坤林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科普中医养生常识和技巧,助大家远离病邪侵袭。
古往今来素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说法,意思是说: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冻一点,有利于身体健康,不容易生病。
中秋后天气转凉,不要急于增添过多的衣服把自己“包裹”起来,适宜的凉爽刺激,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和气血运行,提高人体对低温的适应力,从而增强抵御病邪的能力。但所谓“过犹不及”,凡事皆有个度,不能为了“秋冻”而穿衣单薄,极端地把自己暴露在寒风冷霜中“挨冻”。
建议采取“轻上衣、重下装”的策略——上身可以选择多层较薄的衣物,根据温度变化适时增减,以“凉而不寒”为宜,以增强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而腿部和脚部则应保持温暖。
此外,很多人为追求时髦、新潮,宁可受冻也要穿较为暴露的衣服,如露肩、露背、露脐装等,在天气转凉后也应避免这些为了所谓“风度”而不顾“温度”,损害自身健康的穿着。
食:饮食有节 增酸少辛
俗话说“贴秋膘,好过冬”,这是说人们在夏季常因炎热疲乏而食欲不振,造成营养供给不足,导致日渐消瘦,没精神也没力气,秋季天气转凉后,得多吃一些肥甘厚味之品,把瘦下去的肉补回来。实际上,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不同于古人,日常饮食已可以保障摄入足够的营养,无须再通过大量摄入高蛋白高脂肪来“贴秋膘”,对于特定人群如老年人、儿童、胃火旺者、肥胖者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应控制食物的种类和摄入量,以免引发健康问题或加重疾病。
实际上,“燥”为秋季主气。《黄帝内经》指出:“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气候干燥的秋天,多风雨少,容易产生“秋燥”,而秋季燥邪易伤肺,清初名医喻昌所著《医门法律》中说:“秋伤于燥”,人们可出现口舌干燥、饥不欲食、干咳、大便干结、手足心燥热等“内燥”症状,因此秋季饮食应多吃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
除了上述所说食品宜忌外,在秋燥时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款或多款中医养生茶饮以养阴润燥也是极好的方法。
住:起居有常 早睡早起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秋季,自然界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人们常感到浑身酥软、精神疲惫、饮食不化、睡意绵绵等“秋乏”表现,缓解之道就在于要顺应气候变化,做到“早卧早起”——天一亮公鸡打鸣,这时人也要“闻鸡起舞”,以收摄阳气,让阳气多一些生发;晚上,天地的气机开始收敛,人也应该顺应气机早点休息。一般来说,秋季以晚上9~10点入睡,早晨5~6点起床比较合适。
“肺主秋”,人应保持平和的心态,懂得收敛自己的情绪,不使神思外驰,则利于“肺气清”,若不注意“秋收”则可能直接影响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若肺气无法正常肃降,因为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人容易便秘或宿便,毒素就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这些积聚的毒就会转移到皮毛表面,让人生痤疮、暗疮等,到冬天还会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皮肤干涩等问题。
行:秋高气爽 适当运动
中秋时节,日照时间缩短,强度减弱,气候渐转干燥,气温渐降,人体的“生物钟”容易受到影响,导致内分泌失调,出现情绪消极、精神萎靡等“悲秋”情绪,此时多一些户外活动是使心情安宁愉悦的“良方”。
秋风送爽,气温适宜,正是户外运动的好时节,由于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运动量以轻度运动为宜,如青壮年可选择慢跑、爬山、打球等,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五禽戏等。运动时及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达坤林 梅洁 朱颖亮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前后话养生,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