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朗诵】舌尖上的洪蓝玉带糕
作者 吴月华
朗诵 杨 旭
有些食物令我们迷恋是因为它的名字,比如,洪蓝白云片糕又叫玉带糕,还叫御带糕。玉,形容其色泽洁白;带,谓其形状削薄;糕,则点明身份,乃是一种细而白,层叠呈片状的点心。洪蓝玉带糕,听在耳里就有种软糯香甜的感觉,仿佛江南小调,绵软悠长。
玉带糕是南京溧水地方传统特色糕类小吃,始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相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途经溧水洪蓝无想寺歇憩,寺内僧人奉上当地特产白云片糕给乾隆当点心。乾隆皇帝见其外形长方型,其色洁白如玉,入口绵软细腻,品后齿颊留香,顿时龙颜大悦,极口赞道:“此糕玉白味美哉”!次日,乾隆启程,寺内僧人又以此糕送行,乾隆皇帝欣喜收下,入布袋系其腰间,笑曰:“此糕似朕之御带也”! 此后便改名为御带糕,年年作为贡品敬奉。沿革至今,成为当地久负盛名的特产。
“糕”音同“高”,玉带糕层层叠叠,它像步步登高的梯子,寄望福似玉来、步步高升、飞黄腾达,取其吉意,民俗文化上结婚、生子、上梁、谢师、上大学、升职、乔迁新居,或是远行,亲友皆会,都有玉带糕的“一席之地”以示祝贺。
56岁郭晓明是郭氏第七代传人,从16岁那年随爷爷、父亲学习糕点制作至今,将舌尖上的洪蓝玉带糕推广成为南京家喻户晓颇受市民青睐的老字号传统食品。作为一种地方特产,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现代物流的普及,如今已走出江苏,走向海外,为更多消费者所熟知。玉带糕制作技艺项目以其独特的传统技艺,被授予“江苏省著名品牌”“首届江苏省百佳农产品经纪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洪蓝玉带糕制作以家庭作坊的经营模式进行生产、包装和销售,主要为手工制作,逐步采用机械方法代替人力。制作工具有用于将糯米粉揉擦并使之具有粘性的擦糕棍,使原料颗粒均匀的擦糕筛,制作成品的模具,切片的切糕刀及粉碎馅料的石锤、石臼等。
玉带糕工艺制作过程十分讲究,如此漫长繁琐,像极了一件艺术品。首先要选择自产的上等糯米作原料,以子粒饱满、色白玉润为佳。制作前要将糯米淘净沥干,再将糯米倒入石舂孔里“水磨工夫”制粉。石磨一圈圈转着,糯米变成了细滑的米粉,瀑布般慢慢流泻下来,用两个指头一捻,几乎哗扑作响。再进行烘、炒、粉、阴使粉质松软、韧性、光滑。再用铁丝筛过筛擦糕,然后按比例配备白糖、蜂蜜、麻油、果料、豆沙或芝麻、桂花、核桃仁等多种辅料,手工操作混合均匀擦透、入盘、开条、蒸制、冷却、切片、包装等数十道工序才能成为成品。每一道都是颇见功力的技术活,刀功必须用力均匀,如其不然,则有可能切散切碎,或者厚簿不均,既影响外形,也会影响口感。
玉带糕根据所用馅料的不同,又分为豆沙糕、芝麻(麻玉)糕、桂花糕、桃仁糕等品种。它像天上的白云一样白,镶嵌星星点点的豆沙或黑芝麻、桂花、桃仁、蜜饯等,其味鲜美可口,芬芳香甜,营养丰富,老人幼儿更适合食用。
书房中,阳光照了进来,打开一袋洪蓝玉带糕,慢慢地剥着吃,百十来片,仿佛翻开一页页书页。取出一片,轻轻地咬上一小口,滋润松软,入口后在唾液的浸湿下,它慢慢融化在舌尖,一股糯米的清润香甜久久不散。望向窗外的阳光,那些久远的,依稀细碎的,暖暖的爱,在这午后的阳光中,渐渐弥漫。
人对于吃往往会注入许多情感,对于那些在外奋斗的南京人来说,无论任何时节,食之不倦。一片玉带糕本身并无多少惊奇,它是一味挥之不去的乡愁,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关于玉带糕还是御带糕、或云片糕、或八百大糕等糕名许多属于它的故事和传奇的典故,流传至今,甚是为人津津乐道,而它步步“糕”升的动人传说,深深地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眷恋和祝愿;吃进嘴里,嚼的是家的感觉、年的味道,嚼的是乡情乡愁,寄托着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散文朗诵】舌尖上的洪蓝玉带糕,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