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抄自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图/乐天派的芒果66(部分图片出自网络,侵删)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动动你发财的小手,点击一下“关注”,谢谢你这么好看,还来看我的文!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祖籍福建省永春县,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因母亲原籍江苏武进,亦自称“江南人”。
余光中的文学成就卓越,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被誉为“艺术上的多栖主义者”。其代表作有诗集《白玉苦瓜》、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评论集《分水岭上》等,以及广为传诵的诗歌《乡愁》《乡愁四韵》和散文《听听那冷雨》等。
余光中(图片出自网络,侵删)
书籍简介
《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创作于1974年。
《听听那冷雨》的文笔极为优美且富有诗意。余光中在文中巧妙地将听觉、视觉、嗅觉等感官体验融合,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冷雨的独特韵味,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思乡情感。
《听听那冷雨》书籍(图片出自网络,侵删)
句子摘抄
01人生不过是一盏茶的工夫,从少到老,恍如热茶变冷,人犹此人,茶犹此茶、一切变化,都是时间促成,不信,你只要泡杯茶,冷暖自知。
02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
03 梦是一床太短的被,无论如何也盖不完满。
04 雨,该是一滴湿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05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06 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
07 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
08 虚妄往往是一种膨胀作用,相当于螳臂当车,蛇欲吞象。
09 如果说,画面的笔墨是时间,则画面的空白岂非永恒?如果说,笔墨是生命,则空白岂非死寂?如果说,画处是“有”,则不画处岂不是“无”?
10 就这么走在光洁的青板石道上,听自己清清楚楚的足音,也是一种悦耳的音乐。信步所至,要慢,要快,或者要停。
11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12 幽默,恒在俯仰指顾之间,从从容容,潇潇洒洒,浑不自觉地完成。
13 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敲,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14 事实上,人既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既是理性的,也是感一性的;既生活在历史里,也生活在此时此刻。
15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16 午后的阳光是一种黄澄橙的幸福,他和矗立的原始林和林中的一切鸟一切虫自由分享。如果他有那样一把剪刀,他真想把山上的阳光剪一方带回去,挂在他们厦门街的窗上,那样,雨季就不会再围困他了。
17 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
18 真正的初恋,恐怕是兴奋得不需要伞的,手牵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轻的长发和肌肤交给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对方的唇上颊上尝凉凉甜甜的雨水。
都读到这了,希望得到您的支持点赞!
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
#秋日生活打卡季##秋日生活打卡##余光中##余光中语录##听听那冷雨##余光中笔下最惊艳你的句子是什么?##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听听那冷雨》摘抄,余光中的绝美文笔,既治愈又有深度,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