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模板

1965年,北京一青年填写政审表,其母提醒道:你外公是毛主席弟弟

 

北京的初春还带着点冷飕飕,风沿着胡同缝隙钻,1965年头一批征兵通告都贴在了墙上,好多人脚步飞奔,忽然觉得日子不再泥泞。曹耘山正在家琢磨着申请空军,他坐在长条桌旁规规矩矩,父亲曹全夫捏着纸笔,一页一页地小心写政审表呢。政审这东西,很多青年犯愁,怎么叫自家“三代内直系旁系亲属”都敲出来?

那一刻,母亲在侧,半开玩笑半认真,说出一句“你外公可是毛主席的弟弟。”惊得曹耘山手里的铅笔都险些掉地上。父亲没多话,表格上就像平常填单位一样,端端正正地写上了:外公,毛泽民。内容靠后的地方还有一行,革命烈士。曹耘山也没太多豪情,反倒有点惴惴不安。亲戚关系这件事在他心里,像突然多出个沉甸甸的瓦罐。

征兵的春天,很多人想象着自己穿上军装。对曹耘山来说,这不过是一次,可以离开课堂,也也许有一丝追随父辈的冲动。可他绝算不得什么“红二代”,也没人当他使唤。他的母亲毛远志把毛家的照片藏得严严实实,自己的身世像被掩在地板下,宁愿曹耘山做个普通孩子。与毛泽东的亲缘关系,无法摆上台面,也没人提。

倒是那次1959年毛家办喜事,毛远志突然喊着让他和姐姐进中南海,说去参加表妹李敏的婚礼。说是看电影,其实结果完全不一样。那天,母亲为他精心收拾衣服,妹妹穿得鲜亮,姐妹两个小心翼翼。一路上,曹耘山打心里觉着有些别扭,为看电影何至如此重视?

到了中南海,氛围既生疏又热闹。毛主席端坐在主桌前,人特别多,有人小声说话,有人远远张望。曹耘山见到毛主席,心里没底,根本顾不上多想亲戚不亲戚的——主席只是个远远的影。毛主席拍了拍曹耘山的肩膀,嘱托他好好读书,能不能记住呢,其实也不太清楚。那一天,他觉得与其说是见亲戚,不如说像是在做梦。等过了几年再回忆,画面都糊成一团。

但事实就是这么出奇地简单,母亲把过去全锁在衣柜深处。曹耘山每天照常上学,没人问起他的身世。直到政审表那一刻,终于明白:自己身上确实多了一道带火星的烙印。但气氛还像老北京秋天,平静中裹着点沉。

说实话,毛家的血脉给了曹耘山什么?几乎没啥。他没拿到特殊待遇。入伍没通过,进空军也没戏——也许连那些红色背景的闪光都没帮上半点忙。他的事反倒跟时运纠缠。后来他干脆回去继续读高中,心里想,如果能考个好大学就好了。

可接下来的“十年”翻天覆地,所有课堂都停了,数不清的知青被派去边疆,曹耘山想上学也没处可去。1968年,他实在耗不下去,决定去当兵。父母很快同意,家里没有多余的犹豫,只觉得男孩成家立业,该干点实事的时候到了。

父亲曹全夫,可不是等闲之辈——朱德的秘书,背景深,有点关系不为过。按理说,想让儿子留京转业或者进机关,真的是易如反掌。可他们家清清楚楚记得家训,毛主席说的“三靠两不靠”,一字一句刻在脑里。谁家都愿意给儿女谋层好路,但他们连点头都不愿,多问一句都没有。

所以曹耘山去了广州,一个炮火味还很冲的地方。他扛背包扛上火车,母亲叮嘱地很细,别声张,低低调调做人。他朝父母敬了个军礼,不怎么标准,大概心里还是不安稳。第一次离家去那么远,心思里多的是未知,也气短。

在部队里,他就是个普通小兵。没人知道他的背景,也没人多问,他自己也绝口不提。训练场上下来的汗,和别人没什么区别。头几年部队的日子,混进风雨里,谁也不会给他额外的阳光。派去“支左”,分到重活,不见埋怨。他咬牙坚持着,好多营里的老兵都开始叫他“曹山子”,只以为他家在北方,不知道他有啥特殊身世。

这些年跟别的士兵一模一样,吃苦耐劳到深夜,军队高层略知此人,赏识的事也有,可升迁没有。也没见他心里滋生什么虚荣,哪怕身边天南海北的人说自己“有后门”,他也没插过一句嘴。其实连父母安插的机会都不要,他愿意像一株拙笨的榆树,等风吹雨打。说起来奇怪,如果当年能留京,今日风风光光,但他偏不。

事到如今,他的血液里丝毫不认祖宗的“特权用一次不妨”那一套。甚至有时觉得,是不是太格拧?到底是不是真的不要家人帮衬?说不清。有时候夜里失眠,还会想,如果能借点力量,人生会不会就不一样。但下一分钟又觉着,这样不是更自在。

历史变了很多道弯,1979年春天到来,越南局势突然紧张。苏联在背后怂恿,邻里变成生人,中国军队要反击。曹耘山所在的部队第一批紧急开赴前线。正赶上他家刚有点新消息——老婆怀孕,他心里不是滋味。那天夜里,他犹豫着,是不是应该厚着脸皮,找上级“走个门路”,毕竟毛家也曾为革命牺牲,有没有资格“讲一次情”?但这点想法又瞬间被他自己否了。

家教太严,母亲甚至改名换姓,保守得近乎顽固。曹耘山闷着头给老婆写了封信,又写了遗书。第二天一早,该干啥还干啥。他带队去了前线,没有回头。

炮火锤砸过来的时候,曹耘山第一次明白什么叫战争。有些人生死只隔一念,昨晚还笑嘻嘻的战友天一亮就倒在壕沟里。他有时候脑子发懵,这所谓“烈士的后代”,关键时刻谁都帮不上,脸上沾了血泥才算自己的。他挺过来,侥幸活着。战后荣记三等功,却也说不上是不是幸福。是不是命硬?其实当时也头发发麻。

那会儿有人羡慕他命大,说:“你肯定命好!”其实只有他自己明白,命运摆弄下,谁都说不清明天怎么样。所谓祖上保佑,也许只是宽慰。

后来,部队撤出前线,历尽风霜,终于回首那堆往事。毛远志已经年迈,精神依然矍铄,常常捧着笔记本查阅毛家亲人的历史。父亲陪着一起走,要再走一遍长辈走过的路,搜集那些快被遗忘的故事。曹耘山也愿意,作为家人传人,他觉得这是种责任。

上世纪九十年代,毛远志离世。那段时间,曹耘山调到了地方工作,手边常带一摞老照片和录音带,日复一日地采访收集,去哪里都说自己是“地方志编纂人”。他规规矩矩地寻访老兵,哪怕翻山越岭。他心里明白,这种事一旦成了名利工程就不地道。一路上没有人知道他姓毛,只有极个别的老干部偶尔识破没说破。他依旧表面朴素,从不炫耀,也没借由红色基因给自己加戏份。

只是身边的朋友,私下有时埋怨:“你倒霉,不会利用点关系?你就是太轴了。”他咧咧嘴笑,说不清孰对孰错。这世界总归有些东西不能妥协,有些时候又觉得,何必呢?世事无常,忠诚或许不是万能良药,但总让人内心安稳。他继续走在路上,继续收集,继续把一件件过去的事情写下来。

曹耘山的故事好像没怎么轰轰烈烈,也谈不上大风大浪,都裹在一团琐碎和隐忍里。他一生都在往前走,既没有刻意炫耀自己是谁,也没有一味自卑。 有时想,如果退回三十年前,他也许会选择张扬一点让命运更明朗。但现在看来,他宁愿带着这种纠结,把毛家的故事整理成册,让后人多一分了解,少一点猜测。身世这件事,既可以是荣耀,也完全可以不提,被埋在尘埃里也没什么。

谁又能说哪种选择一定更好?曹耘山和他的父母都只是把喜欢的路走下去而已。至于那些隐藏着的功绩,是不是终究被人发现,其实早已不重要。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965年,北京一青年填写政审表,其母提醒道:你外公是毛主席弟弟,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