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稿源: 每日甘肃网-嘉峪关日报 2014-12-18 15:04
最美的真谛是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感之四
塬上草
近日在《光明日报》上看到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宽容,也就多了一份团结,多了一份力量。经典列国戏《将相和》,用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把这个小到街坊邻里,大到民族国家的道理唱响了,说透了。”这则公益广告告诉我们:理解了、尊重了、宽容了就能构成和谐。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和谐”确定为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关键词之一,足见和谐之于党和国家、之于社会、之于人与自然的重大作用。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冰心有言:“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内在的要求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的关系,而最主要的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
我们都知道“六尺巷”的故事,说的是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上发生争执,张的家人飞书京城,让他打招呼“摆平”吴家。张英阅过来信后挥起大笔,写就“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带回老家。张英家人接信后将垣墙拆让三尺,张家的行为感动了邻居吴家,吴家也把围墙向后退让三尺,这样就空出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虽短,留给我们的思索却很长,那就是人与人之间想要和谐相处,首先得从自己做起,互谅互让才有和谐。
马克思说,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进程中,首先要实现我们每一个人个体间的和谐。个体和谐了就能产生无穷的正能量,就能带动周边的人和事的和谐,就会形成互相尊重、平等互利、诚信友爱、互帮互助、融洽相处的局面。个体的和谐可以带动国家、集体、个人权益关系的和谐,使整个社会安定有序,平稳运行,充满活力,安居乐业。
孔子提倡“修德”、“讲学”、“改过”、“向善”。《左传》说:“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礼记》载:“讲信修睦”。这些都是先人们心目中美好的理想,是对构建和谐的美好憧憬,也是做人之道,是实现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的有益途径。今天,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中,只有我们每个公民都成为“和谐分子”,整个社会才有可能成为和谐社会。我们身边的或者我们熟知的“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中国好人”,给我们树立了在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城市环境之间、人与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榜样,这就是在弘扬正气之中产生的和谐之美的典范。因此,作为家庭的一份子,为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尽心是构建和谐;作为单位的一份子,为单位的和谐发展出力也是构建和谐;作为城市的一份子,为城市的文明进步贡献力量更是构建和谐。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为了我们社会的和谐、为了我们国家大家庭的和谐而努力!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雄关时评:最美的真谛是和谐,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