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观读后感

抄书打卡第769天——《古文观止》之《臧僖伯谏观鱼》

 

朋友们好,我是正能量山丘5006,这是我抄书打卡的第七百六十九天。今天抄读《臧僖伯谏观鱼》

《臧僖伯谏观鱼》出自《左传》,主要讲述了鲁隐公打算到棠地观鱼,臧僖伯对此进行劝谏,指出国君的行为应符合礼制和国家治理的规范,而观鱼这种行为不符合国君的职责,会破坏政事。但鲁隐公并未听从劝谏,依然前往观鱼。文章通过这一事件,体现了古代的礼制观念以及对国君行为规范的重视。

第一段:臧僖伯的劝谏

● 核心观点阐述:臧僖伯开篇提出“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意思是如果事物不能用于讲习祭祀和军事等大事,它的材料不能用来制作礼器和兵器,国君就不会去关注它。这是他劝谏的核心原则,强调国君行事应围绕国家大事和重要用途。

● “轨物”概念解释:他进一步解释“轨”和“物”的概念。“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即通过讲习大事来衡量法度,这就是“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选取材料制作器物以显示等级文采,这就是“物”。不遵循“轨”和“物”的要求,就是乱政,而乱政多次施行,国家就会衰败。

● 四时田猎的意义:臧僖伯提到春蒐、夏苗、秋狝、冬狩这四种田猎活动,它们都安排在农闲时节进行,目的是讲习军事。每三年还要进行一次大的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整顿军队,归来后祭告宗庙并宴饮庆贺,同时统计军用物资。这些活动不仅能增强军事能力,还能彰显车服旌旗的文采,明确贵贱等级,辨别尊卑次序,使少长遵循伦常,熟悉礼仪制度。

● 古代制度规定:臧僖伯指出,如果鸟兽的肉不能用于祭祀,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能用于制作礼器和兵器,国君就不会去射杀它们,这是古代的制度。山林川泽的物产,是制作器物的材料,这些是下层差役的工作,是相关官吏的职责,不是国君应该亲自参与的。

第二段:鲁隐公的回应与行动

● 借口前往:鲁隐公没有接受臧僖伯的劝谏,而是以“吾将略地焉”为借口,坚持前往棠地。这里的“略地”是一种托词,实际上就是去观鱼。

● 陈鱼而观:鲁隐公到了棠地,陈设捕鱼的器具,观看捕鱼。而臧僖伯则称病没有随行,表明他不认同鲁隐公的行为。

第三段:对事件的评价

● 史书记录:《春秋》记载“公矢鱼与棠”,这里的“矢鱼”就是陈设渔具捕鱼的意思。

● 评价观点:这种记载一方面表明鲁隐公的行为不符合礼制,另一方面也指出他去的棠地距离国都较远,国君不应该到这样的远地去做不符合身份的事。

这篇文章反映了古代对于统治者行为规范的严格要求,强调统治者的一举一动都应符合礼制和国家利益。在现代社会,虽然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领导者的行为对社会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依然需要以身作则,遵循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进行决策和行动。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抄书打卡第769天——《古文观止》之《臧僖伯谏观鱼》,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