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儿大多都有一个从军的梦想,诗人们也不例外。
像唐朝著名诗人高适,早期从事小吏,默默无名,一直到48岁。天宝十一载(752年)之秋,高适来到西北边塞,加入名将哥舒翰的军营,从此高适如鱼得水,人生开挂。
仅用了四年多的时间,高适凭借自己的智慧、谋略,屡立功勋。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十二月,高适被封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成为一名封疆大吏。《旧唐书·高适传》明确指出:“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向往军旅生活,他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面对开国功臣的画像,“诗鬼”李贺不无羡慕地感慨:“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在送好友从军时,岑参热情地鼓励魏大:“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在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和“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笔者精心选取了十位诗人的十二首著名诗歌,向抗日先烈们和中国军人们表达崇高的敬意,请好友们欣赏吧:
一、李贺,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洛阳市宜阳县)人,出身于大唐皇室郑王李亮的后裔。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又一位享有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李贺的诗想象丰富,多用鬼神传说,故而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因此也有“诗鬼”之雅称。
《南园十三首》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李贺在老家昌谷闲居时,写下十三首《南园》诗,这是其中的第五首,诗的最后一句,请你登上凌烟阁(有开国功臣的画像)去看看,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万户侯呢?表达了他对从军立功封侯的渴望之情。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是李贺的代表作,在这首诗中,李贺用“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一千古名句,表达了军人们忠君爱国的思想信念。
二、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有着“七绝圣手”美誉。
王昌龄还与高适、岑参、王之涣并称为“四大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意境开阔深远,充满慷慨豪迈的气概,集中展现了盛唐时期积极进取的尚武精神。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的最后一句说出了军人的使命,“不破楼兰终不还”,彰显了军人们坚韧顽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战斗信念。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的最后一句后道出了军人的目标,“不教胡马度阴山”,彰显了军人们保家卫国的强烈使命感。
三、陈子昂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遂宁射洪市)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著名诗人,曾官拜右拾遗,故而人称“陈拾遗”。他的代表作《登幽州台歌》有汉魏之风,被评为“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陈子昂在长安送好友魏大从军时,写下这首诗,鼓励好友能像汉朝名将、“六郡良家子”赵充国那样去保卫边疆、建立功勋。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的功绩,也要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四、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雄放遒劲,“多壮丽之词” ,别具意韵。
《凉州词二首·其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的这首《凉州词》,描绘了将士们在出征前喝壮行酒的动人场面,语言奇丽耀眼、音调铿锵激越,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推其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展示了军人们为国征战 、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五、戴叔伦,字幼公,润州金坛(今江苏常州市金坛区)人,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既能写优美的田园诗,又能写豪放的边塞诗。
《塞上曲二首·其二》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这首诗中有一个汉代班超的典故:班超投笔从戎,在西域艰苦经营三十一年,屡立战功。年老之后,他给汉和帝上书,表达思归之情:“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在这首《塞上曲》里,反用这个典故,“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一千古名句展现了将士们发自肺腑的、以生命报效国家的觉悟和决心。
六、杨炯,字令明,初唐著名诗人。杨炯在出任盈川(今浙江衢州)县令时,恪尽职守、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的拥戴,故而世称“杨盈川”。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和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但杨炯对“王杨卢骆”的排名很不满意,他表示“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意思是说,很惭愧排在卢照邻的前面,但是排在王勃之后,我深以为耻。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在这首《从军行》里,以雄健的笔力,描绘了外敌入侵时,大唐将士们顶风冒雪、奋勇杀敌的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一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意思是,即使做一名部队的下级军官,也胜过做一个舞文弄墨的书生,展现了好男儿就该有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进取之心。
七、李益,字君虞,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唐朝中期著名诗人,他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更是以边塞诗而闻名。
《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在这首诗中,李益引用了马援、班超和薛仁贵三位名将的典故,展示了将士们舍身报国、誓死歼敌的英雄气概。
八、岑参,南阳棘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岑参曾经两度出塞,对军旅生活和边塞体验极为熟悉,因而成为写边塞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六月,岑参的好友李副使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要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高仙芝的军营中,岑参写下这首诗送别好友。岑参指出虽然求取功名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只有披甲上马,荣立赫赫战功,通过这样换取功名来的才是真英雄、大丈夫。
九、曹植,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子,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音乐家。曹植才华横溢,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谢灵运曾高度评价曹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白马篇》(节选)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是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在这首诗中,他用雄健的笔力和华美的词章,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抛家舍业、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年轻勇士形象。这位勇士为了“捐躯赴国难”,他毅然决定“视死忽如归”,同时,他也深知自古忠孝难以两全,只能忍痛舍弃了自己的小家,“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在历次抵御外侮的战争中,我堂堂的中华儿女、英勇的三军将士舍小家、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赢来今天宁静祥和的幸福生活,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十、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人,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书法家、诗人,与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并列为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1142年1月27日,岳飞被“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年仅39岁,而他的供状上只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到宋孝宗执政时,岳飞终于被昭雪平反,追加谥号“武穆”,追封“鄂王”。
《满江红·写怀》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忠贞爱国、文武双全。他的这首《满江红》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充分展现了我们华夏儿女不甘屈辱、誓雪国耻的民族性格,“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一千古名句道出了军人的使命,抵御外侮,保卫祖国。
在抗日战争中,这首词激励着无数的爱国志士,义无反顾地奔向抗日战场,浴血奋战到最后一刻。
以上就是笔者为您精心选取的十位诗人的十二首著名诗歌,展现了军人们的使命、目标以及独特情怀,谨以这篇文章,向抗日先烈们和新时期最可爱的军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抗日先烈们永垂不朽!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选十位诗人的十二首著名诗歌,向抗日先烈们表达崇高的敬意,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