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这部电影我想很多人都看过,我也是从这部电影知道了余华,但是,我至今还没有看过这部原著小说。
当时摘抄的段落
在去年五一假期,我初读了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
看完这部作品,仿佛有一种悲凉的感觉从心底生出根来,慢慢爬满了全身,就像有一块巨石压在胸口,纵使千言万语也无法精准表达读后的心情。
书的封面,余华这样写到:“他是一个像生活那样实实在在的人,所以他追求的平等就是和他的邻居一样,和他所认识的那些人一样,当他的生活极其糟糕时,因为别人的生活同样糟糕,他也会心满意足。他不在乎生活的好坏,但是不能容忍别人和他不一样。”
许三观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他有一段平凡的人生和一连串自然演进的卖血经历。
他第一次卖血,是跟着阿方和根龙去的。
阿方和根龙教会了他卖血前要喝很多的水,让血变淡变多;
在卖血后要去吃炒猪肝和喝黄酒,还要记得对伙计说“黄酒要温一温”。
他用第一次卖血得来的钱,娶了 “油条西施”许玉兰;
后来一乐砸伤了方铁匠儿子的头,他卖血还债;
在与林芬芳发生关系后,他卖血用钱买补品送她;
为了给一家人做衣服,他再次卖血;
在大荒年,看着老婆孩子整日喝玉米稀粥而变得面黄肌瘦,他卖血换钱吃面条;
为了帮二乐早日从乡下返回城里,他卖血换钱请客讨好二乐的队长,陪酒喝到眩晕呕吐;
一乐患严重的肝炎,没钱去上海治病,许三观再次想到卖血换钱,一路上是卖着血到达了上海……
一次一次的卖血,仿佛是许三观每每遇到困难的救命稻草,像是苦难来临时的一道开关。
需要钱时,许三观就把卖血的念头开关打开,血在抽血人的针管里汩汩流淌。
在六十多岁去卖血没人要他的血后,他竟然哭了,泪水在他脸上纵横交错,织成了一张网。
一个为家奉献一辈子的男人感觉他的天塌了,觉得自己失去了价值,害怕再遇灾祸,他再也没有办法去抵御了。
在这悲情的画面里,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的无助与辛酸,看到这里,一股暖流浸湿了眼眶。
他用卖血来对抗生命的苦难,丈量苦难的长度和强度,全书除了悲凉,我还可以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温情。
许三观生日那一天,许玉兰特意为了庆贺,煮了一顿加糖的、比平时稍稠一些的玉米粥。孩子们并不能满足,想的都是肉。
在那样一个苦难时期,许三观给孩子们来了一顿“精神会餐”,他用嘴巴给儿子们“做”好吃的,一乐、二乐、三乐的红烧肉;
许玉兰的“清炖鲫鱼”;自己的“爆炒猪肝”,他大笑着说:“今天我过生日,大家都来尝一尝我的爆炒猪肝吧。”
许三观的笑声笑出了乐观,坚强,笑出了对苦难的抗争。他用另一种方式让我们尝到了些许生活的甜,感受到一家人苦中作乐的温情画面。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