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
边塞诗由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初唐——愤激与沉郁;盛唐——雄浑与自豪;中唐——苍凉与幽怨;晚唐——萧飒与悲苦。宋代——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与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是范仲淹。
二、思想内容
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表达山河沦丧的痛苦及久居边关的乡愁;描写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描写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及民族风情、民族交往;讽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怨而不怒、悲而能壮,主旋律是爱国主义。同时思想感情复杂而又矛盾,有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穷兵黩武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三、艺术特色
1.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征人怨》《关山月》《从军行》等。
2.常见意象:用品及乐器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胡笳、琵琶、羌笛等;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等;景物有:大漠、关山、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
3.景物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4.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5.语言风格:雄壮豪迈,崇高壮美,委婉清丽,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四、考察重点
分析边塞征战诗所用的特定词语或意象的作用;分析鉴赏边塞征战诗矛盾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区辨并鉴赏边塞征战诗运用的表现手法的作用等。
(一)知人论世,从诗人境况及创作时代背景全面理解诗歌主旨及情感。
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要理解诗意就不能忽略诗人所处的时代。盛唐时期,即使征战,也壮丽无比;即使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几多悲壮,几多忧伤。到了宋代,外辱不断,国难当头,可统治者却软弱无能,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更多的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华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1)题材特征
内涵: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标志:
①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2)内容情感
内容: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
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
②描写边塞紧张战事,苦觅安邦治国的良将而不可得的焦急。
③对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的喜爱。
④征人望乡而不得归、闺妇盼夫而不得回的两地情愁。
⑤统治者穷兵黩武,战火频仍,百姓民不聊生,作者心忧苍生,抒发的怨战之情与反战之思。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珍视与向往。
(3)时代特点
①初唐:表达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②盛唐: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憾。
③中晚唐:虽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一些悲壮,一些惋伤。
④宋:尽管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典例赏析
和大夫《边春》呈长安亲故
杨巨源
严城①吹笛思寒梅②,二月冰河一半开。
紫陌诗情依旧在,黑山弓力畏春来。
游人曲岸看花发,走马平沙猎雪回。
旌旆朝天③不知晚,将星④高处近三台⑤。
【注】①严城:戒备森严的城池。②寒梅:指古曲《梅花落》,《梅花落》的乐曲和诗词都是以傲雪凌霜的梅花为主题。③朝天:朝见天子。④将星:象征大将的星宿。⑤三台:汉时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总称为“三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首联写边城笛声和二月冰河,边城的笛声引发了诗人的思绪。
B.颔联出句写二月的季节里,长安亲友正紫陌踏春,诗兴正浓。
C.颈联,写长安游人曲岸看花之际,正是边城之人平沙猎雪之时。
D.中间两联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长安的美好和对长安亲故的思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突出了长安的美好”错,通过对比主要突出边地的苦寒。故选D。
(2)有人认为这首诗虽为应和之作,却俨然是一首边塞诗,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选取边塞地区的意象(“黑山”)和事件(“平沙猎雪”),表现了边塞诗的特征。②极写边塞之城的苦寒,渲染其恶劣环境。③表现出边塞诗常有的建功立业的昂扬之气。(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题材的能力。
此篇为酬和大夫《边春》诗而作,兼以寄赠长安亲友,大夫是指边镇将帅。
首联两句说,虽然是二月,冰河半开,但边地气候严寒,梅树仍未开花,笛曲中有《梅花落》,所以说听到笛声而思寒梅。其中笛曲《梅花落》是边塞诗常见的意象。
颔联中“紫陌”指京城道路,“黑山”为唐北部边塞,这两句说,此刻想长安亲友紫陌踏春,诗兴正浓;而边塞依旧苦寒,手指冻僵而坚弓难以拉开。边地春寒甚于严冬,故说“畏春来”。这一联中“黑山”突显边地恶劣气候,是典型的边塞环境。
颈联中也是上句写长安,下句写边地。“平沙猎雪”也是典型的边塞诗意象。末二句写大夫(边帅)居功归朝,必当位列三台,不必介意于时间的早晚。表现出边塞诗常有的建功立业的昂扬之气。
此诗极写边塞之城的苦寒,而勉励大夫最终成功,班师回朝。这首诗虽为应和之作,但却充满浓郁的军旅气息,俨然是一首边塞诗歌。
(二)品味诗中描绘意象的意蕴,推敲诗作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在战争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这些感情和内容往往借助于特定的意象来表达。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送魏大①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注】①魏大,姓魏,陈子昂的朋友,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
简述本诗与一般送别诗情感基调上的不同之处。
【答案】全诗一气呵成,充满奋发向上精神,借助塞外地名和特征性意象“雁山、狐塞”等营造一种驰骋沙场的豪放、昂扬氛围,激励出征者在沙场立功,抒发了御边保国的慷慨壮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缠绵、凄苦、悲切等儿女情长的窠臼。
【解析】边塞诗有特定的常见意象,表达边塞诗特有的意蕴。本诗运用塞外的地名变化,塞外特有的意象“雁山、狐塞”等营造一种阔达、豪放的意境,表达了与一般送别诗伤感、离愁不同的情感基调。
(三)区别并鉴赏边塞诗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边塞诗常用的表达技巧有融情于景、直抒胸臆、场景描写、细节描写、渲染、衬托、对比、虚实相生等。在鉴赏时注意结合诗作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凉州词三首(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 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①, 应驮白练②到安西。
【注】①碛,沙漠。②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这首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作描写边塞风光用了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手法。前两句实写边塞天气及植物,后两句虚中有实,辛酸而沉痛的思想感情通过驼队的行动方向集中表现出来,收到以少胜多,寓虚于实的艺术效果。
【解析】这首《凉州词》用浓厚的色彩描绘西北边塞风光,它宛如一幅风景油画。诗一开始就写边塞城镇荒凉萧瑟的远景:黄昏时分,边城阴雨连绵,雁儿低飞,象征中唐西北边境并不安宁。近景色彩鲜明,河边芦苇发芽似笋,抽枝吐叶,争着向上生长富有朝气,和远景的幽深低沉刚好形成强烈的对照。以上两句所写一抑一扬,一暗一明的景色,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第三句以诉之听觉的铃声让人产生视觉的骆驼队形象,把听觉、视觉和意觉彼此沟通起来。第四句一“应”字言外之意是说,现在的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丝绸之路”早已闭塞隔绝,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感情辛酸而沉痛。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赏析之二:边塞征战诗赏析,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