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5届高三青桐鸣3月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春怀示邻里①
陈师道
断墙著雨蜗成字②,老屋无僧③燕作家。
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逐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④。
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⑤未开花。
【注】①此诗写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1094年,陈师道被朝廷视为苏轼余党,罢职回家。②蜗成字:蜗牛爬过之处留下的黏液,如同篆文,称为蜗篆。③僧:诗人自指,自嘲如游方和尚般浪迹在外。④两衙:众蜂簇拥蜂王,如朝拜时两旁站着的侍卫,称为蜂衙。⑤容有:当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选取典型意象,断墙、蜗迹、蛛网、蜂窠、春花等共同营造了荒寂的氛围。
B.“剩欲”“却嫌”写出诗人的复杂心绪:本想出门应酬,又怕风沙大而放弃。
C.邻家相邀赏春诗人屡次爽约,如今或许还有未开的花,遗憾中流露出些许希望。
D.诗歌结构上前后照应,一、三两联写居住环境,二、四两联写诗人生活。
【解析】A “春花”没有营造荒寂的氛围。
16.有人认为“风翻”两句蕴含着诗人对世事艰难的慨叹,谈一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6分)
①“风翻蛛网开三面”,风翻蛛网,吹开三面,飞虫尚且有逃生的机会,但诗人在尘网之中,却是网张四面,受党祸牵连,难有回旋的余地。
②雷动蜂衙,那些蜂儿仍有秩序地簇拥在一起,像朝拜的侍卫一样,不像自己被罢职,失去了接近朝廷的机会。 (每点3分,共6分。答案只要联想合理, 围绕诗人受到党祸牵连,被排挤出朝廷之 意展开,言之有理即可。从类比和对比的角度作答皆可)
【解析】题干点出了“世事艰难”,所以核心是从诗句意象与诗人经历关联角度解读。“风翻蛛网开三面”指出飞虫面对蜘蛛网尚且有逃生的机会。从注释可知诗人因苏轼余党身份被罢职,难以避开党祸之争的倾轧。“雷动蜂窠趁两衙”写出了雷动之时,蜂群依旧簇拥着蜂王,而自己受党祸牵连被罢职,失去了接近朝廷的机会。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白诗句的大致意思,其次将其与诗人遭遇的艰难世事联系起来,言之有理即可,不必拘泥。
二、(福州2025高三下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
方岳
半坞幽深近物情,一筇老健惬山行。
月于水底见逾好,风打松边过便清。
鹤睡不惊舂药臼,鸟啼时作读书声。
山翁两手浑无用,只把犁锄做太平。
注:方岳,南宋诗人,视辛弃疾为榜样,二人的仕途也具有相似之处。方岳主张“诗须放淡吟”,作诗追求清新恬淡的风格。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蛰居幽深的山间,却以亲近自然、杖竹出游为乐,足见其闲适、乐观的心态。
B. 此诗移情于物,山中风月、鹤鸟既是自然美景,其状态也是“惬”字的生动注脚。
C. “鸟啼时作读书声”指鸟啼也如读书声一样婉转动听,暗含鸟雀妙解人意的意蕴。
D. 此诗可能是诗人被罢黜后作,诗人对山中老人埋首躬耕、不问世事产生了认同感。
【解析】D.“诗人对山中老人埋首躬耕、不问世事产生了认同感”错误。诗中的“山翁两手浑无用,只把犁锄做太平”并不是对山中老人态度的不认同,而是诗人借山翁的形象,表达自己在被黜居家时的一种无奈选择和对太平生活的向往。
17. 你认为诗人在作本诗时是否做到了“淡吟诗”?请简要分析。
做到了“淡吟诗”。
①从内容上看,诗中描写了山间清幽的景色,如“月于水底见逾好,风打松边过便清”,展现出自然的宁静美好,情感表达含蓄平淡。
②从语言上看,用词简洁自然,没有刻意雕琢,如“一筇老健惬山行”,符合清新恬淡的风格。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做到了“淡吟诗”。
①从内容上看,诗中描写了山间清幽的景色,如“月于水底见逾好,风打松边过便清”,展现出自然的宁静美好,情感表达含蓄平淡。“月于水底见逾好”,水中之月,给人一种澄澈、空灵之感;“风打松边过便清”,风过松林,带来清新的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纯净的自然世界中。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间的月色和清风,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体现了其追求自然恬淡的情感表达。
②从语言上看,用词简洁自然,没有刻意雕琢,如“一筇老健惬山行”,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年老但身体健朗,手持筇竹杖在山中行走的惬意感受,语言朴素而富有画面感,通过简单的词汇和表达,传达出诗人对山行愉悦心情的体会,符合方岳所主张的清新恬淡的风格。
三、(2025高三天一第一次四省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 游
元 稹
酒户①年年减,山行渐渐难。
欲终心懒慢,转恐兴阑散。
镜水波犹冷,稽峰雪尚残。
不能辜物色,乍可怯春寒。
远目伤千里,新年思万端。
无人知此意,闲凭小栏干。
【注】①酒户:酒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酒量渐减,爬山也觉吃力,想要走完山路,但内心散漫,想要停止,又害怕游兴散去。
B.五、六两句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寒的画面,从“波犹冷”“雪尚残”可以看出,此时正值早春。
C.看到镜水、稽峰后,诗人想到春天景色不可辜负,怎能因为害怕春寒而耽误欣赏美景。
D.诗人登高远望,由远及近描写所见之景,并将情感寓于其中,使情感逐步深化。
【解析】D.“由远及近描写所见之景”错误,从诗中看不出所见之景是由远及近描写的。
16.结尾写“闲凭小栏干”,你认为诗人内心真的是“闲”的吗?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作者内心不“闲”。①诗人的酒量年年减少,也渐觉山行之难,面对衰老,诗人无法感到“悠闲”。②登高远望,诗人“伤千里”,面对新年,诗人“思万端”,在诗人心里,有着无限悲伤的思绪。③诗人的内心世界无人理解,“闲”只是一种无处诉说的、孤独的体现。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四、(辽宁七校协作体2025高三3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朱熹
已分江湖寄此生。长装短笠任阴睛。鸣桡细雨沧洲①远,系舸斜阳画阁明。
奇绝处,未忘情。几时还得去寻盟。江妃定许捐双佩②,渔父何劳笑独醒。
【注】①沧州,朱熹晚年在此创立考亭书院,著书讲学。②双佩,《列仙传》中郑交甫在江汉之湄遇到了江妃二女, 她们解下玉佩赠予郑交甫。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一个“分”字,表明词人已经非常清楚自己未来的人生是寄身于江湖。
B. “任阴晴”,颇有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表现了词人洒脱的气度。
C. 三四两句,一朦胧,一明亮,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描绘了一幅江湖晴雨图。
D. “未忘情”,写词人看到奇绝美景后,既想归隐又难以忘怀世事的矛盾心理。
【解析】D.“既想归隐又难以忘怀世事的矛盾心理”错,“奇绝处,未忘情”表达了诗人对于江湖奇绝之处的深深眷恋,即使身处江湖之中退隐山林,但他依然无法忘记自己的情感和追求,因而并没有什么矛盾心理。
16. 渔父曾笑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而本词末句却说渔父“何劳笑独醒”,谈谈你的理解。
①渔父笑屈原“独醒”,希望屈原放下执念,能够与世推移;
②本词化用渔父典故,写不需劳烦渔父笑“独醒”,表达了词人坚定的人生信念。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众人皆醉我独醒”,意为: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这句话意味着在世人都沉迷于世俗或昏庸不堪的环境中,只有屈原一个人保持清醒和纯洁,不同流合污。渔父笑屈原“独醒”,是嘲笑屈原不能随波逐流,做个明世事的“智者”,他希望屈原能够放下执念,能够改变自己的理想,能够与世推移。
本词“渔父何劳笑独醒”,意为:不需劳烦渔父笑屈原“独醒”。诗人化用渔父典故,是说渔父嘲笑屈原,却也改变不了屈原的志向和理想,表达了词人对屈原崇高理想的肯定和赞美,诗人也借此暗示自己会坚定的人生信念。
五、(2025高三“江南十校”3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潭雪中
赵汸①
烟雾空蒙雪满山,溪行清绝不知寒。
披云钓艇游仙去,激水风轮入画看。
野宿遗黎兵后泣,宵征武士道傍餐。
多愁多病谁知者,强对清尊一破颜。
【注】①赵汸:元朝后期至明朝初期学者,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动乱。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与岑参《白雪歌》中“去时雪满天山路”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空寂苍茫之感。
B. 次句写出了诗人沿着溪流前行,尽管天气寒冷,但因景色清幽,竟忘却了冬日的严寒。
C. 颔联中“披”“钓”“去”连用,写诗人披白云乘小舟,如同遁入了仙境,陶醉其中。
D. 尾联写诗人体弱多病,孤独愁苦,借酒浇愁,排解了心中的郁结之情,最终破颜而笑。
【详解】D.“排解了心中的郁结之情”理解错误,应是强颜欢笑,勉强为之,未能真正排解心中的苦闷。
16.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本诗颈联“转”表现在何处?请简要分析。
①“转”在内容(虚实):由描绘眼前自然美景转为回忆昔日战争惨象。
②“转”在情感:由对月潭雪景的喜爱和赞美,转为对苦难人民的悲悯和哀伤。
③“转”在境界:由关注个人转为关注百姓,体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结构鉴赏能力。
①内容上,“烟雾空蒙雪满山,溪行清绝不知寒”,展现了雪景的清幽与壮美;“披云钓艇游仙去,激水风轮入画看”,则进一步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如诗如画的意境。颈联“野宿遗黎兵后泣,宵征武士道傍餐”突然转入对战争惨状的描写,“兵后泣”“道傍餐”这些具体的意象,将读者从眼前的美景拉回到战乱之后百姓流离失所、士兵艰难跋涉的现实场景中。这种从“自然之美”到“人间之痛”的转变,形成了鲜明的内容对比。更多高考语文精品微信xysz158
②情感上,在前两联中,诗人以“烟雾空蒙”“清绝不知寒”等表达对雪景的喜爱之情,同时“披云钓艇”“激水风轮”也透露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而在颈联中,随着视角转移到战乱后的百姓和士兵身上,情感基调发生了明显变化。“野宿遗黎兵后泣”一句,直接点明了战争给平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泣”字饱含悲怆;“宵征武士道傍餐”则描写了士兵在艰苦条件下奔波劳碌的情景,令人顿生怜悯之心。诗人的情感从欣赏自然美景转向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
③境界上,在前两联中,诗人更多地沉浸在个人的感受中,无论是“披云钓艇”的逍遥还是“激水风轮”的审美愉悦,都体现出一种自得其乐的态度。到了颈联,诗人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关注那些因战争而受苦的人群——“遗黎”和“武士”。这种从个体情绪到群体命运的关注,显示出诗人胸怀天下的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提升了整首诗的思想境界。
六、(长沙雅礼2025高三模拟) 阅读下列唐诗,完成15~16题。
赠刘使君景文①
秦观
落落衣冠八尺雄,鱼符新赐大河东。
穰苴②兵法申司马,曹植诗原出国风。
拈笔古心生篆刻③,引觞夹气上云空。
石渠病客君应笑,手校黄书两鬓蓬。
【注】①秦观创作此诗时43岁,在国史馆担任编修工作,疾病缠身。刘景文是他的好友,即将前往河东担任太守。秦观得知这一消息后写了这首诗。②穰苴:田穰苴,春秋末期的著名军事家,因功被封为大司马。③古心:古人的思想。篆刻:比喻精心书写或作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友人气度非凡,接受朝廷的诏令出守河东,将要在辽阔的河东一带大显身手,暗含了诗人的羡慕之意。
B.颔联将友人与春秋时的田穰苴、三国时期的曹植进行对比,突出赞扬了友人既具有大将的风度,又具有国土的风采。
C.颈联描写诗人畅饮了几杯醇酒之后,用心揣摩古人的思想并精心作文的过程,能够展现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D.尾联中诗人想到友人如果看到自己头发蓬乱地编校那些泛黄的典籍和书稿时也许会暗自发笑,带有诗人自嘲之意。
【解析】B.“进行对比”错误。颌联中诗人将友人与田程且、曹植相提并论,赞扬友人文武兼备,并非“对比”。
16.这首诗整体风格含蓄蕴藉而又不失豪迈之气,在秦观作品中别具一格。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豪迈之气”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①首联以“八尺雄”形容刘使君气度不凡,“落落衣冠”展现其风姿卓越,给人以雄壮豪迈之感。
②颈联“引觞夹气上云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诗人的豪情似与天地融为一体,体现出诗人的豪迈之气。
③尾联中诗人自我调侃,说自己是因病而闲居石渠的“病客”,“手校黄书两鬓蓬”,但在自嘲中也暗含一种豁达之意,能体现出诗人豪迈的一面。(每一联分析2分,分析合理,酌情给分)
七、(辽宁名校联盟2025高三3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雉带箭 韩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注]①将军:指节度使张建封。②离披:斑驳分散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首诗分合交错地描写了猎射者、观猎者以及猎物,波澜起伏,神采飞动。
B. 诗人在开篇写将军猎射前的静景,与下文猎射时的动景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C. 第七句写将军骑马迅速冲向围观的人群,随后便看到了“雉带箭”的景象。
D. 第九句以“仰笑”突出将军志得意满的神情,使全诗在热烈的氛围中收尾。
【解析】C“将军骑马迅速冲向围观的人群”错误。根据语境以及该联中“决起”“随倾斜”等关键词可推知,主语应该是野雉。此处要理解诗人所营造的氛围描写“雉带箭”时的挣扎景象,使全诗的叙述忽起波澜,盘屈跳荡。
16.诗中写将军想要“以巧伏人”,其“巧”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6分)
①运筹之“巧”:将军盘马弯弓却不轻易发弓,而是审情度势,选择最能展现自己本领的时机发弓;
②射技之“巧”:野难受惊乍飞的一刹那,将军从容地将弓引满,迅猛地将其精准射中,干脆利落。(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八、(福建省莆田市2025届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友人寄长林孟明府
杜荀鹤
为政为人渐见心,长才聊屈宰长林。
莫嫌月入无多俸,须喜秋来不废吟。
寒雨旋疏丛菊艳,晚风时动小松阴。
讼庭闲寂公书少,留客看山索酒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明府任职于长林,在处理政务和为人处世中逐渐展现品性。
B.在长林为官虽俸禄不多,却能让人对吟诗作赋产生喜爱之情。
C.颈联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富有动感,营造了清幽雅致的意境。
D.这是首唱和友人寄赠孟明府的诗,全诗感情真挚,意味深长。
【解析】B.“却能让人对吟诗作赋产生喜爱之情”错,尽管俸禄不多,但孟明府依然坚持吟诗,展现其安贫乐道的情怀,而非俸禄少导致他人喜爱吟诗。
16.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①对孟明府品德、才华的赞美;
②对孟明府屈居长林为官的宽慰;
③对恬淡闲雅生活的喜爱。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5届高三3月份全国各地联考古代诗歌鉴赏精选,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